APP下载

单田芳:一个人的千军万马

2012-01-09施健子

人民周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单田芳评书

◎施健子

单田芳:一个人的千军万马

◎施健子

单田芳在2010年9月开通了自己的微博,目前粉丝数超过400万——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这对一个从事传统表演艺术,年过七旬的老人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单田芳的电脑水平非常一般,打字基本靠手写,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大龄“微博控”。他发表的微博主题很丰富,亲朋聚会,遛狗,也不吝啬把自己新买的保时捷拉出来晒晒,更多的时候,他会和热心的网友交流评书,比如讨论《白眉大侠》里房叔安这个角色的设置,点评后辈的评书作品。

从1995年开始,单田芳就脱离了说书茶馆,广播与电视技术化的“复制”将评书作品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但也有缺憾,说书者无法第一时间把握听众的真实情绪和反应,说听双方的有效交流被阻隔开来。

所以,微博的使用对于单田芳而言亦是惊喜,“没想到大家对评书是如此关爱和认真。”他感叹道。这也就不难理解,他在微博世界里的热忱和耐心,都是一个失去了书场的说书人,在另一个空间里的再发掘。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单田芳是当今评书界最有名望的艺术家之一,每天他那略带沙哑、极富个性的声音,通过一百多家电台、电视台传播,被人戏称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如果他的评书每天播一回的话,可以播30年;而把他讲过的评书列在一起,从《封神榜》到当前热门的改革题材,完全可以构筑成一部中国历史评书演义。

单田芳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他家是世家,从爷爷辈到父辈,都是搞曲艺的,从小就受这个氛围的熏陶。外祖父是最早闯关东的那批民间艺人,母亲唱大鼓,父亲是弦师,小时候他就在后台扒拉着看——那会儿艺人们演出都不卖票,说完一段书,拿个小笸箩,下去跟人敛钱,一段书三分钱。当时他心里就打定了主意,干什么都不能说书。

他想的是念书考学,他想当知识分子,最好是医生,穿个白大褂,戴个听诊器,往屋里一坐,多绅士啊,起码不受风吹日晒。1953年高中毕业,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医学院同时给他寄了录取通知书。可是赶上得场大病,没上成学。家里人为他谋划出路,还是学评书吧。就这样,他操起了家族糊口的老本行,说起了评书。

前些年,有人给他出了本传记,其中有一条评价大致是,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评书的黄金年代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扭开收音机听评书,就和现在看电影、唱KTV、泡吧一样,是一种全民时尚。评书回到人们日常生活,对于刚刚告别了长久的清教徒式生活的国人来说,至少意味着两种东西在精神层面堂而皇之地回归:一是想象力;二是悬念。

但娱乐生活真正丰富之后,评书就像过渡产品迅速走向没落。在之前,评书的主要听众是学生和退休老人,在某种程度上,评书帮助了他们对历史、文学的启蒙或重构,而今天,听评书的人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的出租车司机和无主动意识的乘客,车驶到目的地,连一回都没说完。

单田芳的传记作者采访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司机师傅觉得单田芳的评书不但吸引普通人,还能控制潜在罪犯。只要是他的评书时间,想干坏事儿都来不及——了不起吧?一位评书大师还降低社会犯罪率。

只是在评书界看来,这种现状颇为让人担忧,一方面,评书在为数众多的普通百姓中依然拥有强大的受众基础。这可以在单田芳发布的微博内容里找到例证,他经常受邀参与评书类的活动,一次在河南举行的书会,有2000多演员参加,观看观众达到十几万;但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声的中坚力量几乎一致地忽略这门小众表演,认为不过是“下里巴人”听的玩意儿,这将影响到评书作为一门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不论是有意为之或是无意促成,单田芳的微博至少达到了一个目的,便是集合那些处于游离状态的评书迷,他们年轻,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虽然人数并不是那么多,但显然有别于惯性思维中听评书的群体。

网名叫小维的孙庆维,天津人,两年前移民澳大利亚,据他说童年里听得最多的声音就是单田芳的评书,最喜欢《龙虎风云会》,不久前他在微博上发现了单田芳——这样的人不少,单田芳微博里的留言,最同质化的一条便是,“我是听着您的评书长大的”。

篮球评论员杨毅也是评书爱好者,他将自己的评书作品《姚明传》传上微博,请单田芳点评。单田芳认真回复,“刚才仔细看了一段视频,也浏览一下关于你的留言。我的看法是你很亲切,很大方,不拘泥,这些都很好,也许跟你的职业有关。但是,希望你对人物再刻画得鲜明一些。评书讲的是抑扬顿挫,该横就横,该怒就怒,‘一人多角戏’贯穿始终。”

小众艺术的尴尬

其实评书遭遇瓶颈由来已久。单田芳说,评书就是一个人表演,一把扇子,一块醒木,一张嘴,从形式上来说太单一了。恐怕曲艺圈子里面最孤单就是评书了,跳来跳去就是一个人,不适合在大剧场演出,也不适合经常在茶社演出。“像原来那个时候,人们收入虽然不太高,但是到茶社喝茶听书,就当是个消遣,所以养活了这么一批说书的人。现在随着消费的增长,最低的价格十块钱门票,一套书好几百讲,谁天天坐在那儿去听?”他反问道。

其实,说评书的都挺孤单,得一个人在那儿演,一会儿妇女,一会儿孩子,一会儿傻子,一会儿疯子,一会儿千军万马的。说书说得久了,也难免担心,这个行业会和这个舞台一样,变成独角戏。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听起来是笑话,其实更多的是无奈。有一年单田芳去沈阳,正好碰上刘德华来开演唱会,在五里河体育场,一两千元的门票,一抢而空,据说那天沈阳市出动了4000警力维持秩序,刘德华一招手“沈阳的观众大家好”,说完这句话,下面的观众“嗷”一声,沈阳妇女据说昏倒了20个。单田芳自认为差得老远,“我说这么多年的评书,我一说底下躺下一个,从来没有。”

于是,再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封刀归山时,他就会回答说:“等着吧,等到能把人说晕倒了,就是画句号的时候了。”

摘自《经济观察报》2012.1.2

猜你喜欢

单田芳评书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单田芳死磕张作霖
抱怨不如宽容
单田芳死磕张作霖
蒙养山房评书法
凡水井处皆听单田芳
单田芳:纵然浮生如梦,但我始终有个温暖的家
To Be Continued
福安评书弹指间道尽千年事
一路上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