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毛的童年滋味

2012-01-08卢泽明

南都周刊 2012年48期
关键词:回锅肉馆子茶楼

卢泽明

我和二毛相识很早。

1986年的夏天,他来成都看望同道诗人胡冬,碰上了我。我们三人一起走到西门车站的一家苍蝇馆子,点一个蒜苗盐煎肉和一个素菜汤,花了5块钱,算是共进了午餐。

又过了十年,还是在成都,我被冉云飞领了去曹家巷的一家号称专卖“武陵山珍”的餐馆吃晚饭,一看那老板,竟是二毛,乐了。菌子汤当然好喝,一时间,成都开了许多“山珍”馆子和酒楼,二毛却消失了。过了两年,还是冉云飞领着去吃晚饭,说:“二毛杀回来了”。他在热闹非凡的玉林小区开了一家餐馆“川东老家”,以“二毛鸡杂”为招牌菜,吸引了不少食客。“川东老家”并没开在大街上,而是在颇难寻找的七里拐弯的深巷子里—一片竹林中杵着一座竹子屋,有些粗陋,又有些乡野之气。我们晚上七点来钟到那里,惊讶他的生意是如此火爆:竹林里也摆开了战场,人们吃得欢歌笑语,还有大把排队的人在那里嗑瓜子。

川东老家在成都开了好几年,但房东和二毛过不去,不得已,馆址换了几次,老食客流失不少。后来,二毛又开了一家大茶楼,名曰“春来”。在成都,茶楼要开得好,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位置得当、空间舒适,饭菜要好吃。自然的,二毛鸡杂还是春来茶楼的招牌菜。

二毛在成都开馆子、茶楼8年,成都的文人、艺术家大多数来吃喝过。但要说次数最多,最了解其中门道的,就是我了。我几乎隔三差五就去,一是我想去,贪那一口;二是二毛总要喊我去。因为成都以美食著称,手艺稍差,即无法立足。一般人对菜品也能说个一二,美食家遍地都是,就是被邀请来免费吃喝的朋友,也要烦言几句,不好对付。在这样的地方,想要蒙混过关,门儿都没有!诗人、哥们石光华,就批评二毛的菜品。这厮也以美食家著称,写了一本《我的川菜生活》,名动蓉城。他嘴碎、刁钻,标榜内行。他来二毛馆子吃饭,一口酒下去,挑剔精神高涨。二毛只好让我裁决孰是孰非。石光华后来也开了高档的餐馆,以回应“光说不练”,而且,他的馆子坚称卖的是“资格川菜”。

其实,同为川菜,川西与川东是有区别的。生爆盐煎肉是成都人的发明,二毛的菜谱里就没有。二毛的新书《妈妈的柴火灶—五十道精选妈妈菜带你重温旧日的幸福》(以下简称《妈妈的柴火灶》)里提到的茄子做法,上下古今说了很多,就不提清蒸茄子加蘸碟,而这正是石光华的最爱。换一个角度看,二毛的菜很有个性,其来源是他的童年生活,是他慈爱的母亲。《妈妈的柴火灶》不是一部大众川菜菜谱,而是极具个人风格的私家秘笈。我吃过不少二毛的这种私家菜。川西菜油重,一份凉拌菜少不了一瓢油,二毛的凉拌则耳根(鱼腥草),却几乎没有油,糊辣、生脆、微酸,十分可口;其名为清汤美女的白油菜汤,不见油星,完全白水做成,色嫩绿、味儿微苦后甜、菜嚼之微脆,甚好,为酒后饮食佳品。这道菜二毛自创,川菜中也是没有。

再说回锅肉,成都人称回锅肉为熬锅肉,一个“熬”字,乃是秘密,也是幸福。二毛该是知道的,但二毛书中所述,却和这传统不同,他的回锅肉中加泡椒和醪糟汁,匪夷所思,非常另类,但二毛说好吃,因为那是他妈妈的做法,是他一辈子的惦念。所以,我和二毛吃饭的时候,多听到他说母亲,那菜肴无形中又多了一份温暖。

可是,想想二毛生于1960年代,彼时,尚属贫困年代,一个月能吃一回肉都是大欢喜,可二毛是如何获得那么多美食的呢?川菜是伟大的平民之菜,食材极其普通甚至简陋,但滋味却绵长深厚,这要归功于那些持家的如二毛母亲的女性,她们将爱、耐心、创造力用于其上,才有了泡菜、腌菜、豆瓣和以它们为基础的丰富的川菜。

猜你喜欢

回锅肉馆子茶楼
老少皆爱的回锅肉
茶楼包厢外为什么排起长龙
古巷老面
肉,回锅里了
小吃店
丰硕茶楼
回锅肉
妈妈的柴火灶——大刀回锅肉
从吸管看直男并不卫生、变弯才是健康之道……
任素梅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