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阶层对流问题研究
2012-01-08李哲卉常扬帆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李哲卉,常扬帆(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引 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文革”结束后,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发生了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受“文革”重创10年之久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有关数据显示,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高等学校累计招生约6500万人,不仅为广大知识分子打开了求知之门,重建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社会走向。二是1999年中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使更多的知识青年跨进了大学的校门,进一步实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据中国教育在线数据显示,实行扩招前的1998年,高校录取人数仅有108万,毛入学率不足5%,而2009年中国高校录取人数达629万,高校在校生总人数接近3000万,毛入学率超过27%,中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成功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扩招后我国高考录取人数及录取率见表1。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一方面使我国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迅速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持,在另一方面也悄然改变着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高考制度的恢复,促进了我国的阶层对流,一大批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等通过自身努力,进入高等教育系统,转化为知识分子阶层,毕业后再次经过自身努力充实到社会各个阶层去,使中国封闭式的阶层结构逐渐转化为开放的社会阶层结构,大大激发了社会活力,调动了各阶层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迈进。
表1 1999年~2012年我国高考报名及录取人数 (万人)
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考试》2007年第8期“普通高考大事记”整理而成.
然而,近年来,阶层对流现象有趋缓或停滞的倾向,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和社会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阻碍了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更是违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本文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思索与探讨,以期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阶层的合理、有效对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视角
近年来,不少学者和专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阶层及社会阶层演变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阶层对流问题方面,研究成果较少且较为浅显,且尚无人提出“阶层对流”的涵义及特征。作者采用标准检索检索了CNKI、维普期刊全文、万方数字资源等中文数据库,检索项为“主题”,检索词为“阶层对流”,检索到0篇论文;以“阶层固化”为检索词,检索到43篇,其中有效论文20篇;以“阶层变化”为检索词,检索到9篇,其中有效论文8篇。通过文献检索研究,发现均无人明确提出“阶层对流”的概念与特征,更无人详细研究阶层对流的现状和问题。
本文基于社会学视角,借鉴和吸收社会分层理论的有关内容,使用文献研究和系统统筹的研究方法,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阶层对流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对文献资料和社会现实资料分类加工,进而提出有效建议和措施。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内涵及特征
高等教育大众化,学者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承认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涵义及特征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量的规定性上,即狭义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龄青年高等学校的入学率要达到15%~50%;二是质的规定性上,即广义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要素达到一定的指标。总之,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从整体角度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一个评估和反映,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有效指标。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一同产生和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方向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只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一同前进的,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程度可以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这一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建立、起步和探索阶段,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曲折的一个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并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一开始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建立了高等教育体制,后来到1957年前后因为中苏交恶和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国高等教育逐渐摒弃“苏制模式”,开始探索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1958年后,因为受“大跃进”和“文革”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一时期,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中国高等教育只面向工、农、兵等群体,而没有向社会所有阶层开放,因此这一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只是起步和萌芽阶段,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1998年高校扩招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了崭新阶段,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步入正轨,高校数量迅速增加,高校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录取比例逐年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了较快发展。但根据教育部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见表2),1977年至1998年,录取率最高的一年也仅为40%,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考生没有走进大学校门,因而在这一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
3.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录取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均保持在56%以上,且录取人数逐年递增。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相关理论,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主要衡量指标,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按照这一理论,中国在2005年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15%,中国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质发展阶段。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千多美元的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
表2 全国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统计(1977年~1998年)
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考试》2007年第8期普通高考大事记整理而成.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阶层对流现状
(一)阶层对流的概念界定
1.阶层及阶层对流的内涵
在社会学中,阶层是指基于相近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而形成的社会群体的统称,财产状况、社会地位、谋生方式均是其划分的依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阶层的划分不尽相同,对于我国社会阶层的划分,这里引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将当前我国的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由于在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量方面的差别,可以将十个阶层划分为社会较高阶层和社会较低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这五个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占有较多的优势资源,拥有较高的收入、资源支配力和社会地位,因此属于社会较高阶层;而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基层收入较低,资源支配力较小,占有较少的社会资源,因此属于社会较低阶层。
所谓阶层对流,是相对于阶层固化而言的,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阶层内部之间、阶层与不同阶层之间的人员的单方流动或是多方双向流动,都属于阶层对流。阶层对流有几个特征:一是动态性,即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和阶层内部结构随着同阶层内部、不同阶层之间人员流动而呈现动态的特征,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和阶层的构成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随着阶层间人员交换和流动而变化;二是趋利性,因为阶层内部、不同阶层之间利益和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并不均匀,人们为了使自己占有更多资源和利益向更高阶层流动,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权和利益占有权;三是方向性,在阶层流动中,既有阶层内部之间的横向流动,也有不同阶层之间的纵向对流,既有阶层之间的单向流动,也有阶层之间的双向或多向流动,而阶层对流主要体现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双向对流上,比如办事人员阶层可以通过考核晋升为高级管理人员,跨入社会与国家的管理者阶层,另外,私营企业主因经营不善使企业亏损、倒闭,成为失业或半失业者阶层,均是阶层双向或多向流动的表现;四是阶层对流渠道的畅通性,阶层之间形成流动状态,需要一个或多个沟通阶层流动的渠道,而且需要保持流动渠道畅通。
2.阶层对流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阶层的畅通对流可以给阶层内人员以追求更好生活和地位的希望。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权利,追求幸福生活和更好的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阶层流动的畅通,给予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桥梁。例如,产业工人阶层的人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地自我完善,转变为专业技术工人阶层的一员;个体工商户阶层的成员,可以经过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扩大营销和生产等努力,转变为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一员;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国家公务员,从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的一员,转变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的一员,等等。因此,畅通的社会阶层对流给人以努力奋斗、追求更好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阶层的畅通对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水,只有保持流动才具有活力,同样,一个健康发展的、具有活力的、充满朝气的社会,其阶层流动一定是健康通畅的,只有在一个阶层对流畅通的社会,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个人的发展和贡献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之一。
阶层的畅通对流,可以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和重组,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使社会成员实现新老交替,以能力和素质分配岗位和职责,各司其职、各行其道,节省社会发展成本。通过阶层对流,阶层成员可以凭借自我努力和自身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优势实现自由流动,追求自己理想的职业和岗位,实现新阶层的结构优化重组。同时使得所有社会成员均享有相对公平的晋升机会和渠道,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推动社会发展。
(二)我国当前阶层对流存在的问题
1.阶层板结严重阻碍阶层对流
阶层板结,在社会学上也称阶层固化,是实现阶层对流的最大障碍,表现为社会阶层内部和不同阶层之间流动停滞,阶层与阶层边缘界限清晰,阶层内部和阶层之间呈现封闭状态。由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政治经济体制发展尚在完善过程中,受我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和传统家族制观念以及特殊利益集团兴起的影响,我国社会阶层对流的趋势日渐弱化,相反,阶层固化的现象却在慢慢加强。
阶层板结,在一定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从社会较低阶层晋升到较高阶层的社会成员,为了保护和延续自己的既得利益,保证自己的利益和资源分配权,会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团,阻止外来阶层成员的介入,形成阶层壁垒。但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强化民主和法制建设,可以打破阶层壁垒,实现阶层流动,将社会发展引入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上来,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五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家族为基础的差序结构社会,一个人家族社会资源的多少和优劣,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发展。我国的社会阶层中的利益集团往往以家族和朋友的裙带关系为核心向外辐射,因此使得我国社会打破阶层壁垒,实现阶层流动面临更大的困难,“官二代”、“富二代”等依靠家族社会资本发展的群体被社会大众所不齿,问题就在于他们依靠家族的社会资源轻松实现了自我发展,更多地挤占了社会较低阶层成员的上升空间和途径,而更多的社会较低阶层成员则没有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只能依旧在较低阶层内流动和生活。
2.阶层流动渠道塞阻使阶层对流处于非健康状态
阶层对流渠道塞阻,阶层之间缺乏有效流通的桥梁,是阻碍我国阶层对流的一个重要因素。阶层间成员流动的渠道,是阶层内部和不同阶层之间成员互相流动的途径和方法的总和,比如国家公务员考试、下岗再就业工程。阶层对流不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阶层之间缺乏沟通渠道或者沟通对流渠道过窄。例如,其他阶层如果希望向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转化,只能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等少数渠道,而每年公务员考试吸收人数比例相对较少,因此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都是阶层对流不畅的表现。
(三)我国当前阶层对流不畅的原因
1.阶层对流的有效政策渠道缺乏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流动规模也随之扩大,伴随着地域人口流动,经济、政治层面的人口流动也随之活跃起来,人们除了要求有追求良好的生活和发展权力外,还积极要求提高经济和政治地位,进而改变自己的阶层分布,这就对党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党和政府要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制定符合实际并且可以满足广大群众提高自身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改变自身阶层分布意愿的政策。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平衡,因为公共政策的地域特殊性限制,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地方的每一个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政策渠道失效的现象。另外,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公共政策的制定滞后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脚步,因此面对当前社会阶层对流所出现的问题,政府缺乏促进阶层合理、健康、有效流动的公共政策是显而易见的。
2.阶层对流的渠道不畅或功能失效
高等院校扩招十年来,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劳动力迅速增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级知识分子的数量迅速增加,质量迅速提高,但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生源质量下降,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下降等,使得部分专业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出现学无所用、就业难或专业不对口等现象。也就是说,处在较低阶层的青年学生,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在接受了若干年高等教育后,没有通过高等教育培训这条阶层流动的渠道转向较高地位的阶层,使得高等教育丧失了原有的阶层流动渠道的功能。
3.部分阶层的特殊利益群体为保障自身利益,阻碍阶层对流
改革开放后,随着近三十年的阶层结构重组,在一些较高地位的社会阶层,形成了带有裙带关系色彩的特殊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为了保障自身既得利益,往往利用自身权力和关系互相安排子女,减少和消除他们从学生阶层或无业阶层进入国家管理阶层的阻力,例如社会上所谓的“官二代”轻松进入公务员行列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些都说明了阶层中的特殊利益集团利用自身权力和关系阻碍了社会阶层对流。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促进阶层对流的建议
对于我国来说,阶层固化的主要症结在于权力垄断与寻租造成的机会不均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要打破权力垄断造成的机会、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等,打破日益加剧的阶层固化现象,缩小阶层鸿沟,促进阶层对流健康、合理、科学有效的运行,笔者提出以下具体建议和措施。
(一)废除和改革一些难以适应阶层对流的、陈旧的体制机制
我国当前许多有关阶层流动的法律、法规和体制制度,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更早时期制定的,随着当前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快,许多政策制度严重阻碍了阶层合理流动和科学发展。例如部分地区的适龄儿童入学政策、户籍政策和暂住政策等,限制和阻碍了农民工子女的培养和教育,阻碍了农民工子女向更高阶层的转变和流动,因此有必要废除和改革一些类似的、难以适应阶层对流发展的、陈旧的体制制度,推动阶层的合理、健康流动。
(二)各级政府应针对阶层流动出现的问题制定新的政策,促进阶层合理流动
由于公共政策滞后性的限制,以及地域差异性的存在,推动阶层流动的政策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各级政府机构,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制定适合本地区阶层流动的公共政策,推动本地区阶层流动的有效进行。
(三)限制权力,变官本位制为民本位制
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其关键在于推进民主制度,让人民成为权力的真正来源:通过民主监督来制约官员的自利行为,并通过权力的制衡来防止行政权力的独大;通过强化人民的监督权利,完善、加强法治来制约寻租行为,约束部分特殊利益阶层(部分公务员)的超国民待遇,继而有效消除阻碍阶层对流的因素。
(四)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和单位的发展,降低政府和国有企业解决社会流动问题的社会压力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和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压力,人民群众对于政府和国有企业抱有很大心理依赖和期冀,大量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后紧盯政府和国有企业单位,出现了上百万人考公务员的现象。因此,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合理引导社会青年的阶层流动目标由政府、公有制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转变。
(五)打破公民权利藩篱,保护弱势群体,推动公平竞争
当前城乡二元体制是限制公民权利的最大藩篱,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我国长期重视城市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通信等方面,城乡差别巨大,农民的许多合法权利的实现受到了制约,使得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的待遇,因此要打破公民权利藩篱,推动公平竞争,推动阶层合理流动。
(六)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各个阶层公平竞争的初始条件
当前,由于我国以家庭社会资源为依托的个人竞争大量存在,使得社会竞争在一开始就偏离了公平竞争的轨道,出现了“官二代”、“富二代”等许多特殊利益群体,他们享受父辈利用特权取得的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服务,严重挤占了社会底层的发展和流动的空间,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动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和教育机会的均等,创造更为公平的初始竞争条件,我们才能使较低阶层的优秀分子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脱颖而出,加速阶层流动,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
[1]马金言.中国人口的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研究[D].吉林大学,2004.
[2]卞亚琴.社会分层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运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7-21.
[3]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9-64.
[4]张 骐.走向和谐——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05-114.
[5]邓晓臻.社会分层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6.
[6]李承先.高等教育民主与中国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1):71-73.
[7]刘精明.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关于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21-25.
[8]关丽丽,崔淑芳.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4-6.
[9]王 仲.社会阶层流动途径的趋势与效果分析[J].学术探索,2008,(2):139-141,143-144.
[10]杨传昌,侯立元. 教育与当今中国社会阶层流动[J].教育学术月刊,2009,(2):11-13.
[11]程启军.阶层间封闭性强化: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新趋势[J].学术交流,2010,(1):118-122.
[12]罗公利,张立海,牟宗荣.非营利组织与社会阶层流动[J].山东社会科学,2007,(1):29-31.
[13]许 永.阶层分化与媒介责任[J].南开学报,2006,(2):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