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

2012-01-07董智勇

统计与决策 2012年11期
关键词:本年度历年经济运行

干 霖,董智勇

(1.江西财经大学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南昌330013;2.天津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300387)

0 引言

我国自1978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经济总量先后超越了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取得上述骄人人成绩的同时,我们看到,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依然呈现出粗放式发展的特点。宏观经济运行对外部投资、宏观政策的依赖性依然较强,总体经济还未实现内生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被西方国家的部分学者描述为“不可持续的增长”(Krugman,1994;Young,2000)。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王小鲁、樊纲、刘鹏(2009年)针对此问题展开了针对性的研究,从经济方式转变角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本文从经济学基础理论出发,对中国近30年的经济发展数据分析研究,利用Eviews进行计量经济学建模分析,得出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结构关系。

1 理论基础

1.1 基础理论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名称为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写为GDP),它是指在一个既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一般用字母Y代替GDP,按照凯恩斯的理论,GDP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消费、投资、政府采购以及净出口。用公式表述为:

其中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采购,NX表示净出口。

消费物价指数(CPI),它指的是衡量所选定的一篮子消费品购买价格的指数。目前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选取,用于分析市场价格的基本动态,是政府制定物价政策和工资政策的重要依据。计算CPI时需要确定一个基年、以及基年参考系时的商品篮子及篮内商品的基年具体价格,在确定上述内容后,再确定待考察年份的篮子商品数量及对应的价格,上述信息都确定后,即可计算出CPI指数。具体计算方法见下式:

其中Pi(base)表示基年商品i的价格,Ni(base)表示基年商品i的数量,Pi表示待考察年份商品i的价格,Ni表示待考察年份商品i的数量。

通货膨胀(英文名称为Inflation Rate,简写为IR),它是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在实际中,由于无法直接按照通货膨胀的定义计算通货膨胀,所以采取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间接表示。由于消费者价格是反映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我国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即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1.2 通货膨胀的理论成因

伴随着经济增长,是否一定出现通货膨胀,过快的经济增长是否一定导致通货膨胀?较慢的经济增长是否一定不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何具体关系呢?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费雪较早的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并于1911年提出了货币方程:

其中P(t)代表价格指数,M(t)代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Y(t)代表实际国民收入,V(t)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对公式(3)在两侧取对数,得到 lnP(t)+lnY(t)=lnM(t)+lnV(t),再对该式两侧求关于时间的微分,得到,整理该公式得到

2 模型构建

2.1 我国近30年的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分析

我国自1978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以GDP作为衡量依据的经济总量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GDP总额从1980年的454562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39798315百万元,GDP总量在30年增长了近90倍,可以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短短的3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也非一帆风顺。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这30多年来,我国先后经历了4次大的通货膨胀,分别是:1984~1998年的第一次通货膨胀;1993~1995年的第二次通货膨胀;2004~2006年的第三次通货膨胀;2008~2010年的第四次通货膨胀。1984~1988年的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实行扩张型的财政政策,直接导致了物价水平持续的走高。特别是在此阶段的后期,中央政府采取“价格闯关”措施,导致通货膨胀率持续走高。1993~1995年的第二次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源于当时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度时期,消费需求和投资的过快增长,直接导致了宏观经济的过快、过热增长。而2003~2006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源于投资增长过快、以及产能过剩的问题。2008~2010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源于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全面低迷,从而间接导致世界经济陷于低迷状态。我国采取了经济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此次危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走出危机局面的国家,同时我们在应对这场危急中也付出了通货膨胀的代价。

通过对上述4次通货膨胀的分析,我们只能是管中窥豹,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4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到底有那样的具体关系呢?下面我们将采用VAR模型,利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对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进行实证研究。

2.2 基于VAR理论的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模型建立

本文将采用国家统计局4公布的我国1980~2010年的历年GDP数据与CPI数据作为分析研究的面板数据(该表中CPI数据的单位为%,GDP数据的单位为百万元),具体见表1。

通过上面分散孤立分散的数据,我们很难得到如下两个问题的答案。

表1 我国历年(1980年~2010年)GDP数据与CPI数据

问题一、当年GDP与历年GDP、历年CPI之间是否存在依赖关系,如果存在,能否给出最接近上述真实数据的模型表达。

问题二、当年CPI与历年CPI、历年GDP之间是否存在依赖关系,如果存在,能否给出最接近上述真实数据的模型表达

计量经济学正是此类问题的研究强项,我们因此考虑通过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在计量经济学中,向量自回归(英文全称为vector autoregressive,简写为VAR)方法对这类周期性问题研究非常适用。因此,我们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Eviews6,在该软件中利用VAR方法,展开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工作。

首先,我们利用表1中的原始数据在eviews中建立workfile,利用向量自回归功能对数据进行自回归分析。将GDP与CPI设置为分析变量,滞后周期因子分别选择为3、4、5、6、7、10等;通过对采取上述滞后周期因子产生的回归方程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滞后周期因子为5时是最佳方案。同时对模型进行AR根检验,发现在滞后周期因子为5时,AR根全部落在单位圆内,符合向量自回归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最终确定滞后周期因子为5的模型为我们分析研究所需的VAR 模型。这就回答了我们在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当年GDP与历年GDP、历年CPI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当年CPI与历年CPI、历年GDP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并且这两个问题的最终解可以由两个联立联立方程表示:分别表示当年GDP与历年GDP、历年CPI之间的依赖关系(见公式(5));当年CPI与历年CPI、历年GDP之间的依赖关系(见公式(6))。下面我们给出有Eviews软件根据表1数据分析得出的,基于1980~2010年统计数据的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VAR模型。

上述公式中的变量说明如下:GDP_R代表以人民币为单位的当年全国GDP总量;GDP_R(-i)代表以人民币为单位的基于当年的前第i年的全国GDP总量;CPI(-i)代表基于当年的前第i年的全国CPI指数。如GDP_R(-4)代表以人民币为单位的基于当年的前第4年的全国GDP总量;如CPI(-4)代表基于当年的前第4年的全国CPI指数。公式(5)中的GDP_R(-i)前面的系数,我们称为当年的前第i年的GDP对当年GDP的贡献率。以GDP_R(-2)前面的系数(-3.397)为例,这说明当年的前第2年的GDP对当年GDP的贡献率为负的3.397,其他依次类推。公式(5)中的CPI(-i)前面的系数,我们称为当年的前第i年的CPI对当年GDP的贡献率。以CPI(-2)前面的系数(824.522)为例,这说明当年的前第2年的CPI对当年GDP的贡献率为正的824.522,其他依次类推。公式(6)中的GDP_R(-i)前面的系数,我们称为当年的前第i年的GDP对当年CPI的贡献率。以GDP_R(-2)前面的系数(-7.955e-06)为例,这说明当年的前第2年的GDP对当年CPI的贡献率为负的7.955e-06,其他依次类推。公式(6)中的CPI(-i)前面的系数,我们称为当年的前第i年的CPI对当年CPI的贡献率。以CPI(-2)前面的系数(-0.884)为例,这说明当年的前第2年的CPI对当年CPI的贡献率为负的0.884,其他依次类推。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就建立了研究对象的回归模型,并且通过上述说明对这两个联立的方程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下面我们将对该模型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

3 回归模型的深入分析

3.1 模型相关性说明

在回归方程(5)中:当年以人民币统计的GDP与本年度的前五年的GDP、CPI均相关。其中与本年度的前第一年的GDP成正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二年的GDP成负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三年的GDP成正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四年的GDP成负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五年的GDP成正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一年的CPI成正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二年的CPI成正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三年的CPI成负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四年的CPI成正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五年的CPI成正相关。

在回归方程(6)中:当年CPI指数与本年度的前五年的GDP、CPI均相关。其中与本年度的前第一年的GDP成负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二年的GDP成负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三年的GDP成正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四年的GDP成负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五年的GDP成正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一年的CPI成正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二年的CPI成负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三年的CPI成正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四年的CPI成负相关;与本年度的前第五年的CPI成正相关。

3.2 周期性分析

通过模型公式(5)与(6)的建立过程,我们知道在Eviews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的过程中,滞后因子为5时是最符合我国实际经济数据的。这也就是说,从滞后因子角度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周期性规律,并且该周期为6年。该周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普遍为10年甚至是10年以上)相比,明显较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依然处在从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式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宏观经济运行对外部投资、宏观政策的依赖性依然较强,总体经济还未实现内生的增长方式。今后需要加大对经济内生因素的培养,逐步减弱直至放弃各级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果。

3.3 横截性分析

我们将上节中建立的回归方程(5)中的历年GDP贡献率、历年CPI贡献率分别抽取出来,建立折线图(图1和图2)。

图1 历年GDP对当年GDP的贡献率分析

从图1可看出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期五年内,历年GDP贡献率在当年GDP的作用是符合类似余弦函数的变化规律:每间隔一年,GDP贡献率就会在正负水平之间来回规律性的波动。

按照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关于国民生产的理论,当年确定立项开工的生产项目在当年一般较难产生经济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产项目的经济效益随着年度的延伸逐步释放,直至达到该项目的最大收益点后,才会逐渐回落,直至衰落。用图像说明的话,就是GDP贡献率应该是随着时间变化的上凸函数(满足如下性质:,而不应该为图1显示的类余弦函数。这就说明有外部推手在干扰国民生产活动,宏观政策的不稳定性和交替变化性质,导致经济运行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人为的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

图2 历年CPI对当年GDP的贡献率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历年CPI贡献率在当年GDP的作用也是符合类似余弦函数的变化规律:每间隔一段时间CPI贡献率就会在正负水平之间来回规律性的波动。

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与历年GDP贡献率在当年GDP的作用问题类似。都是由于外部推手在干扰国民生产活动,宏观政策的不稳定性和交替变化性质,导致经济运行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人为的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与历年GDP贡献率在当年GDP的作用问题中唯一不同的区别在于,历年CPI贡献率在当年GDP的作用在衰退时间上延迟(多衰退一年)于历年GDP贡献率在当年GDP的作用的衰退时间。

同理,我们将上节中建立的回归方程(6)中的历年CPI贡献率、历年GDP贡献率分别抽取出来,建立下面的折线图(图3和图4)。

图3 历年CPI对当年CPI的贡献率分析

从图3可看出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期五年内,历年CPI贡献率在当年CPI的作用是符合类似余弦函数的变化规律:每间隔一年,CPI贡献率就会在正负水平之间来回规律性的波动。

按照本节前面的分析论证,由于外部推手的存在,导致经济活动出现不稳定性,本应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呈现出下凸(满足如下性质:特性,而不应该为图3显示的类余弦函数。这依然说明有外部推手在干扰经济活动,宏观政策的不稳定性和交替变化性质,导致CPI运行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人为的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

最后,我们分析研究-历年CPI贡献率在当年CPI的作用,依然发现其符合类似余弦函数(具体见图4)的变化规律:每间隔一段时间CPI贡献率就会在正负水平之间来回规律性的波动。

图4 历年GDP对当年CPI的贡献率分析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基本阐述,然后对我国近30年来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了一个总体的宏观的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年鉴数据(主要是历年GDP数据、历年CPI数据)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数据。通过使用向量自回归分析理论方法,基于统计软件Eview6展开了-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进行数据拟合分析,得出了最符合我国近30年经济运行状况的VAR模型。

根据该模型,得出了我国近30年的基于滞后因素的经济运行周期为六年。从而发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周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过短,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外部干预导致。依此,对未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给予具体指向。随后通过对该模型开展了相关性分析与横截性分析,得出了我国经济运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不足,人为对经济运行存在干扰活动。从而导致我国经济虽然从总量层面来看势头良好,但是从周期性、稳定性方面来看不尽如人意-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的风险依然存在,不确定性风险依然存在。

展望未来,我国要实现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必须强化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二是加强政府职能规划的目标性、长远性、稳定性;三是继续加大培育经济的内生动力,从而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过快。

[1]高鸿业著.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萧琛主译.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国家统计局著.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张晓桐著.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小鲁,樊纲,刘鹏著.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

[6]David Romer.Advanced Macroeconomics[M].New York:Mc Graw-Hill,2001.

[7]Krugman,Paul.The Myth of Asia’s Mircale[M].Foreign Affairs,1994.

[8]Young,A.Gold into Base Metals: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C].NBER Working Paper W7856,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2000.

猜你喜欢

本年度历年经济运行
本年度审稿专家和编委名单(按姓名拼音排序)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山东省蛋鸡产业2020年一季度生产形势分析与后市研判
本年度谁是冠军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历年合订本寻找主人
历年合订本寻找主人
历年合订本寻找主人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