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安全视角下的央企并购影响分析

2012-01-05叶旭廷

关键词:产业结构企业

叶旭廷,连 莲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产业结构安全视角下的央企并购影响分析

叶旭廷,连 莲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安全逐渐被我国决策层所重视。而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近年来的强势并购扩张行为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基于产业结构安全视角,通过运用产业结构安全的定义与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央企业的并购行为对我国产业结构安全的影响。并通过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包括设立产业集中指数预警体系,预防形成产业垄断;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规范央企并购行为;鼓励技术导向型、金融导向型并购。希望能为相关部门调整我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产业结构安全;并购重组;垄断行为;产业结构安全预警指数

一、前 言

产业安全作为产业经济学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方向,在理论上沿袭了产业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分为产业组织安全论、产业结构安全论、产业布局安全论与产业政策安全论。本文就是基于产业安全理论框架中的产业结构安全视角下的实例分析。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产业结构[1]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北京交通大学李孟刚教授在产业安全理论研究一书中勾勒出产业结构安全[2]的定义,即指在开放经济中,该国各个产业部门间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持续增长,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由本国资本控制且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的状态。王传民,袁伦渠[3]认为,产业结构安全即能够缓解开放经济中的被动性因素对整个产业健康运行的侵扰,从而实现一国产业的高度化、合理化,实现趋利避害。笔者认为,产业结构安全除以上方面外,还应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的自主性、非受迫性的状态。即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依赖于外国产业的转移,一国产业结构能够通过自身的调整优化抵制外国产业转移而进行被动调整的产业状态。反之,当一国的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的配置比例失调、产业间的协调能力与关联程度较差,低技术、低附加值、低效率的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率的产业演进缓慢,产业在升级过程中受外国资本影响因素较高等都可称为该国产业结构的非安全状态。在分类上,笔者认为产业结构安全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资源供给结构;(2)市场规模与需求结构(3)国际资本转移结构。产业结构安全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在国际舞台长期竞争的实力与潜力,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安全的基础性要素之一。

企业并购则指微观企业间相互兼并、收购达到最优化生产的企业状态。在我国,国有企业历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按照管理权限划分,我国的国有企业可分为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本文所指的央企即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督管理的重点骨干企业。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初,受其监管的中央企业数量达到196家,经过并购重组,截止2011年12月,其数量减少至120家。营业收入由2003年的377 70.8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202 409.3亿元;净利润由2003年的1 697.36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9 173.3亿元,资产总量由2003年的2.9万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28万亿元,科技研发经费由2003年的465.39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愈2 480亿元[4](图1)。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央企业在抓大放小、鼓励兼并、主业突出的思想指导下,通过企业间并购重组,虽然在企业数量上有所减少,但在经营业绩上有了大幅提升,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在企业总体经营能力与水平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图1 2011与2003年央企经营状况对比

二、央企并购对产业结构安全的积极影响分析

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资产规模、融资能力、人力资源的掌握与配置上都占有巨大优势。因此在2009、2010、2011三年中,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央企业整合其掌握的优势资源,紧紧抓住经济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采取强势的扩张发展政策,一直处于并购市场的主体。使得其在经济危机背景下,营业收入不降反升,净利润再创新高。与此同时,中央企业的强势并购行为也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央企并购对产业结构安全的积极影响如下:

(一)有利于改善资源供给结构,降低资源供给成本

资源供给结构主要指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包括资源禀赋、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等。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是决定各经济体之间分工与贸易的基础,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根据“短边规则”,一国要素供给的结构性短缺,会导致生产只能在低水平上均衡。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优势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因此成为其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资本、技术的积累,高素质劳动力更是匮乏,也因此成为其产业升级的瓶颈。

中央企业的并购进入则有利于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优势、便利的融资条件与雄厚的人力资源优势对整个产业优化升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短边规则”带来的结构性缺陷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制约。如中国华能集团计划发展部2011数据显示,中国华能集团旗下子公司华能国际在2009年、2010年两度再融资189.81亿,收购与改造鲁能电力旗下所有300兆瓦以下燃煤机组,并对其进行扩能改造。使得原电厂机组平均供电煤耗由345.78/千瓦时下降到327.70/千瓦时,厂用电率由5.79%下降到5.61%,二氧化硫排放由5.58克/千瓦时下降到2.41克/千瓦时,CO2捕集与处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名义发电成本与收购前几无变化,综合发电成本较收购前大幅降低。通过本次收购,原鲁能电力旗下电厂得到了产业跨越式发展,我国能源供给结构、单位能耗、资源供给综合成本得到了有效改善,华能集团在收购后市场占有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整个收购实现了企业、产业、社会三赢的良好局面。

(二)有利于抵制被动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各经济体、地区间的产业结构所出现的梯次转移和连锁变化的动态过程。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产品的周期差异性,形成的过程在于国际直接投资造成的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又形成了新的、稳定的国际产业分工关系。产业转移对于承接方而言有利有弊,主动承接的产业转移可以帮助承接方发展新兴产业,转移方带来的资本、技术、生产经验与市场可以在短期内帮助承接方发展经济、解决劳动就业;而被动的产业转移则有可能对承接方已有的产业造成破坏,甚至阻碍其进一步进行产业升级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外国企业与国内产业联系不紧密,在占用了大量生产要素后对原有产业形不成产业拉动优势,容易造成出口飞地或“候鸟经济”;(2)在核心技术、关键部件、营销渠道等方面对承接方形成强制制约,承接方只能生产初级产品,来获得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3)难以培育出动态比较优势,长期对外依赖可能影响本国的自主研发能力。

这一点在我国汽车行业内曾有深刻教训,基于多年来一直秉承的“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策略,我国汽车行业一直处于国际汽车产业链的低端、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差、技术创新较为缓慢。因此,央企的大举并购,不仅可以抵制外来资本带来的被动转移,改变国内汽车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行业布局“散、乱、差”的行业特点,还可以利用其人力资源、技术研发、融资便利等优势,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壁垒,打破外方长期来的技术垄断。具体事例如2009年3月天宝集团以北京京西重工有限公司股东身份收购德尔福全球汽车悬架和制动器的研发、生产系统,并进行技术革新升级,使得汽车悬架和制动器的研发、生产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从而有效抵制了国外资本再次进行落后产业转移,维护了国内汽车生产厂家的合理利益,保障了汽车产业的产业安全。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整体经济结构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稳健、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态势和维护经济稳定、化解内外风险,处理突发危机,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发展能力。在笔者看来,国家经济结构安全主要有两个基本层面:一是“稳定”层面,即国民经济发展能抵御来自国内外的风险的威胁与侵害;二是“发展”层面,即一国经济能够相对自主生存与发展并服务于本主体经济发展目标的经济状态;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构成一国整体经济安全之基。从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分析,在“稳定”层面,要想保持其能有效抗拒市场风险,抵御市场侵害,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则首要在于企业的“大”,即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拥有该行业的市场定价权,从而才可能在危机时抵御风险的冲击,进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从“发展”层面来看,要想始终保持自主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则关键在于“强”,即拥有行业中最强的科技研发优势,生产的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的高端,拥有行业内最顶尖的技术人才与管理水平等。在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普遍是在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且具有行业霸主的市场地位,在其行业中占有较高甚至垄断的市场份额;同时,其研发能力,产品品牌、物流配送、融资保险、营销服务及管理经验等也大都代表着国内或国际最高水平。因而在“大”和“强”方面都占有优势的地位,从根本上保证了其所处重点行业被民族资本控制,进而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营安全。

三、央企并购对产业结构安全的消极影响分析

(一)形成产业垄断,不利于创新技术的推广

根据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的企业性质理论,垄断企业是指占有市场寡头地位,可以决定或影响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的企业。当企业形成垄断竞争后,就可以凭借其行业垄断地位,调节产能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企业垄断造成的一大弊端就是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其可以凭借垄断地位调节生产进而影响市场价格,从而获得超额收益。因此其往往会丧失进行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动力,甚至会拘泥于原有垄断态势而排斥创新。

在经济学研究中,往往采用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来对企业是否属于垄断企业进行判断。通常以某一行业排名前4位或前8位的企业生产总值占整个行业总产值的比例进行衡量,即CR4或CR8。而按照国际标准,行业集中度指数与垄断关系如下表所示(表1)。

表1 行业集中度指数与寡头垄断占有标准

在此,笔者以具有自然垄断与技术密集两大特点于一身的电力行业为例,2002年3月,根据国务院批复《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在发电环节正式成立了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五大中央直属的发电企业,并形成了以五大电力企业为主,其他地方电力企业为辅的发电产业格局。截止2010年底,五大发电企业发电量共占全国电力市场的50.3%。其中按照CR4的标准,在2010年前四大发电企业华能、大唐、国电、华电共占了全国电力市场总额的43.1%,属于寡占Ⅳ型企业。而与此同时,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09年公布的按行业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数据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R&D)经费仅占当期增加值的0.10%,远远低于全国0.70%的平均标准。而分行业看,七大行业R&D超过1%,分别是医药制造业1.48%,通用设备制造业1.02%,专用设备制造业1.5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6%,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51%。按照行业集中度指数分析,以上七大行业都属于竞争型行业。基于此,笔者认为企业形成垄断后不利于技术创新的推广。

(二)影响社会总需求,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企业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取得利润的最大化。而央企进行并购的目的在于提升行业集中度,进而取得市场垄断地位,并最终制定高于市场价格的垄断价格,以求获得超额利润。而这种并购行为会对消费者的权益与社会资源的分配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图2、图3)。

1.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图2 企业过度并购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如图2所示,设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为AB,当原有市场均衡价格为P2时,消费者剩余为CBP2;此时,当企业不断通过并购取得垄断市场地位后,处于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目标,就会将市场价格提升至P1,此时消费者剩余为CAP1,消费者剩余减少,减少量就是阴影P1P2AB的面积。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如图2所示消费者剩余减少,即可用于其它购买的消费能力降低,不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结构向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变。

2.对社会资源造成的影响

当垄断市场形成后,垄断企业设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P2至P1点时。如图3所示,设矩形P1BCP2的面积为A1,三角形BCA的面积为A2,弧形AOC的面积为A3,则价格从P2升到P1后,消费者剩余变化为A1+A2,生产者剩余变化A1-A3,社会无谓损失为A2+A3。即A1+A3这部分生产者不能得到,消费者也不能得到,所以成为社会无谓损失。因此形成垄断行业后,垄断者进行价格提升以求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大的弊端不仅在于它制造了超额的生产者剩余,更在于它造成了大量的社会无谓损失,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图3 企业过度并购对社会资源造成的影响

(三)形成挤出效应,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挤出效应是指一个相对均衡的市场环境中,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新的商品中。在宏观经济学中,挤出效应一般指因政府支出增加而导致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价格的变化进而影响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国有企业虽然从性质上讲是企业,但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投资主体,除了一般性的企业作为私人物品提供方外,大都还承担着许多公共物品领域的供给,如自来水、管道燃气等。因而其并购投资行为往往具有准财政性投资的属性。而政府财政性的投资行为一般都会对私人的消费与投资造成挤出效应。

图4 企业并购过度的挤出效应影响

基于此,当央企利用其规模优势、融资优势、政策优势参与社会性资产投资与并购时,将会引起社会性整体需求的增加,如图4所示,IS曲线右移至IS’,假设当LM曲线不变时,均衡点由A移动至A’,此时三角形A’OB的面积就是挤出部分。这部分挤出不仅仅是由于融资利率的上升带来的融资挤出效应,还包括政策挤出效应、规模挤出效应、技术挤出效应等多方面挤出因素共同构成。因此,当央企作为投资与并购主体在市场上出现时,势必会由于其庞大的投资规模引起市场利率等一系列变化,进而影响私人消费与投资,从而不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四)对内投资过度,不利于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国际投资结构包括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与外国企业在本国投资。这二者都可能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投资结构就是指对外投资与外国投资的比例以及对外投资的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和外国投资在本国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国际投资结构的调整优化。

在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际资本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一致长期看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十年来每年公布的世界投资者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近十年来一直位于世界投资者最佳投资地的榜首,也因此造成了本世纪以来的国际资本的源源流入。国际资本的流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国际投资比例的严重失衡。根据资料显示,2008年至2010年3年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吸引外国投资金额(不包含金融类投资)仍分别高达923.95亿美元、952.83亿美元、1 01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名列榜首;而2008、2009、2010三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为559.1亿美元、565.3亿美元、590.1亿美元,净投资差分别高达364.85亿元、387.53亿元、419.9亿元,呈现出逐年扩大趋势,这对我国投资结构的优化产生严峻挑战。

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聚集了资金、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成为了我国实现“走出去”经济战略的中坚与骨干。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10年底,我国中央企业和单位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年均保持在70%以上,其中在历史最高点2006年这一比例高达86.41%;但在2008年后,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该比例降到67.6%,2010年该比例仅为65.5%,究其原因,在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央企业选择了投资更为稳妥的国内市场为投资并购主体,并利用国家给与的垄断地位与资源在国内市场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却忽视了海外市场,从而造成了我国国际投资结构的进一步失衡。

四、对央企并购行为的建议

(一)设立产业结构安全预警指标体系,保障产业结构安全

产业结构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立,可以将目前对产业结构安全的分析由定性化向定量化推进,从而为产业结构安全的预警与产业政策的调整提供数量依据。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安全指标的研究成果及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现状,同时结合我国产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取性,经过多次检验,最终筛选了如下的考核指标(表2)。

根据模型分析法,由于各指标间存在线性相关性,拟利用线性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型来评价产业结构安全度,

S表示产业结构的安全度,X表示产业资源供给结构评价值,Y表示产业市场规模与结构评价值,Z表示国际资本转移结构评价值。a1、a2、a3分别为指标的赋予权重数。

表2 产业结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x1、x2、x3分别代表人力资源对外依存度、原料对外依存度、主要装备对外依存度;y1、y2、y3分别代表产业集中度、市场需求增长率与产业挤出率指标;z1、z2、z3、z4分别代表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品牌占有率、外资资产控制率与外资投资依存度指标;b1、b2、b3、c1、c2、c3、d1、d2、d3、d4分别为其的指标权数。根据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第二版)(李孟刚,2010)中描述的产业安全状态态势分布指标,将产业安全态势分为五个区间,并界定相应的安全级别,分别为[85,100]——非常安全;[65,85]——安全;[45,65]——基本安全;[25,45]--不安全;[0,25]——很不安全。笔者认为,可根据笔者在表2中设计的指标结构,与在式一、式二中的评价模型,结合李孟刚(2010)的产业安全态势分布区间模型进行产业结构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而保障我国产业结构安全。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规范央企并购行为

实践表明,解决产业结构失调的根本途径是在统一市场,平等竞争,信息充分的前提下,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经济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领域流动,使各地区、各部门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由此自发地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而要使市场机制在调节与优化产业结构中能够充分、正常地发挥作用,就必须消除政策壁垒,破除体制瓶颈,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为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奠定微观基础。

央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其本质仍然是企业。仍然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第一导向,而既然是企业,就应该赋予企业在市场中自由选择的权力,使市场的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在实际中,由于监管机构的相应政策,对央企进行的“一业为主”的政策导向,使得绝大部分央企的经营范围被限制在其所处行业,其并购行为也只能在本行业内发生,而无论其所处行业是否符合产业结构最优。因而央企为获得经济利润最大化,在不能充分发挥其市场选择权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形成其所在行业的产业垄断,并以此获得垄断收益。基于此,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放松对央企所投资行业的限制,使市场机制真正在产业选择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以此来规范央企的并购行为,避免产业垄断,保障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安全。

(三)鼓励技术导向型并购,以新技术的研发推广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表明,产业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技术发明与创新的效率越高,产业升级越快;技术发明与创新的效率越低,产业升级则越慢。根据古典经济学效率理论,以企业为主体的资源有效配置的效率要高于政府。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利益为导向的企业则更应是产业高度化的推进者。但在我国,由各级政府下辖的科研单位却是研究与实验发展的主要力量(表3)。

表3 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R&D结构 单位:%

根据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让央企承担起新技术研发推广的重任,以企业为主体,迅速提高(R&D)经费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以推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应鼓励央企进行技术创新型的并购行为,选择符合自身产业规划的科技领先研发机构为并购标的,尤其是并购国外高水平的科研单位与团体。鼓励包括央企在内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国外建立科研机构与技术开发中心,或与跨国公司合作设立科研机构进行联合设计与科技研发。相关部门对技术导向型的并购给予金融、财政等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导向作用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四)鼓励金融导向型并购,运用国际金融资本推动产业升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适宜的金融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市场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演进。从长远看,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发展高新技术行业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而这方面投入不可能也不应该简单地依靠政府与银行,而只能通过发展金融市场,高效运用各类资本尤其是国际资本来解决。

因此,笔者认为,中央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给各国创伤尚未痊愈的有利时机,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并购国际间的金融机构,借以完善本国的金融体系。例如,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风险投资基金历来是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可以帮助高科技企业由幼稚走向成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最终形成成熟的产业。而在本轮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许多知名的风险投资资产管理公司都处于崩溃的边缘。此时以央企为主的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如能抓住时机进行并购,第一获得了丰富的国际金融投资经验,为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打好坚实基础;第二可以获得许多国际知名高科技企业的股权,掌握国际最前沿的科技动向,进而为国际化的技术交流与引进,从而促进国内产业调整与升级铺平道路;第三,可以合理疏通国际资本的投资渠道,将其引导向国内需要的产业中去,运用国际资本来推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五、结 语

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对国家产业结构的安全担负着重大责任。央企的并购行为,虽然在改善资源供给结构,降低资源供给成本;抵制被动的产业转移,维护国家整体经济安全等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产业垄断,抑制创新;压制社会总需求;对民营资本形成挤出效应;不利于国际投资结构优化的消极影响。本文基于央企的并购行为对整个产业结构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消极影响分析,提出了包括设立产业结构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合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技术导向型与金融导向型并购等一系列建议,希望能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安全作出理论贡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王传民,袁伦渠.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国县域产业结构安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6(3):62—64.

[4]王保林.中央企业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The Analysis of Merger and Reorganization of the Central Enterprises under the Viewpoint of Industry Structural Security

YE Xu-ting,LIAN Li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In recent years,with further study on industry security,policy mak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dustry structural security.The central enterprise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n China.The behaviors of merger and reorganization of the central enterprises draw people’s attention.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industry structure secur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central enterprises merger and re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industry structure theory.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and negative effect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ncluding establishing th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index to prevent industry monopoly,taking the adjusting action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to regulate the merger and reorganization of the central enterprises,and encouraging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rough technique and finance.This paper hopes to be able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s industry to adjust the industry policy and promote the industry structure upgrade.

industry structual security;mergers and reorganization;monopoly behavior;the index of industrial structual security pre-warning

K244

A

1005-6378(2012)05-0008-07

2012-08-16

叶旭廷(1988-),男,山东莱阳人,北京交通大学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产业安全方向研究。

[责任编辑 侯翠环]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