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2012-01-05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劳动力经济发展

李 昊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32)

试析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李 昊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32)

我国经济增长受到了经济体制、劳动者素质以及庞大的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粗放式经济扩张已经走到了尽头,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大力提升劳动者素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需求和供给结构优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增长方式;策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瞩目。2011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71564亿元,合69884.7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9.98%,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还迫切需要提升,社会发展还有很多薄弱环节,这都要求中国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快速增长,为社会各方面需求的满足提供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触到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边界,对可持续发展形成刚性约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已上升为关系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实现民族振兴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甚至可以超过美国。2012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是7.5%,这个目标是8年来我国GDP增长目标首次低于8%,表明党中央已经对经济发展进行了重大调整,即发展不能一味盯着GDP数字、而是要更加平衡协调。图1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中国经济要维持长期增长存在较大的现实困难。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己经呈现出多方面的制约特征,现实难度体现在原有支柱产业难以支撑继续高速增长,需要结构调整升级;体制因素抑制经济增长,如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收入差距拉大、外资大规模流进流出等等。在“十一五”期间粗放式经济扩张已经走到了尽头,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图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情况

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

1.经济体制的影响

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物质投入过高的状况之所以得不到根本扭转,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目前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对资源需求方形不成有效的约束,缺乏降低物质投入和使用的动力和压力,使损害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持久不能转变过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还表现在宏观调控体制不到位、存在着种种缺陷。例如调控体系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各种调控手段不配套,调控约束力不强。这样经济增长中出现盲目投资、任意扩大规模、重复建设、自然资源生产率低等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宏观调控体制涉及面较广,当前必须着重完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直接相关的投资、财税和金融体制。

2.劳动者素质的影响

从劳动者素质来看,中国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数据,2008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占6.65%,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26.37%,初中程度的劳动力占52.81%,高中程度的占10.52%,大专以上的仅占1.25%。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西部地区青海、宁夏的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高达23.42%、20.24%。另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者技能整体偏低,超过八成无职业技术职称,也未接受过职业培训。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劳动力素质较低,进而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下。中国虽然有很多产品在产量上已居世界首位,制成品已经代替初级产品成为主要的出口产品,但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缺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需的劳动者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弱,它构成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部约束。

3.数量庞大的人口影响因素

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的数量相当大。21世纪前十年为16000万人,平均每年1600万人。从2005年到2032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始终保持在8亿以上。中国的人口状况对经济增长来说不是表现为劳动力供应不足,而是表现为劳动力供应过剩。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用机器代替劳动力,而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在中国人口状况下可能会使得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进而对中国迅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约束作用。作为劳动力因素,我国的人口状况妨碍经济增长集约程度的提高;而作为消费者而言,失业人口的增加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降低了消费购买力,从而阻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着个性化的方向转变。

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策略

1、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

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进一步消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中国经济方式转型要建立竞争与干预并存为导向的需求管理与供求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供求管理要求政府对特定产业进行干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护民族幼稚产业,打破行政垄断产业,政府必须深入产业内部对这些产业进行干预与管制。另一方面,削弱各级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权力,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这就要求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市场信息批露制度,提高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能力,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增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机会。

另外,还应该逐步消除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其他体制障碍,如垄断行业的改革、分配制度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教育与就业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改革等都有待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这些改革也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的动力。

2、大力提升劳动者素质

加快科技进步,就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教育水平。我们应当继续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技术专利交易市场,从制度上加强技术创新保障力度。科技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可以为我国今后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澎湃的动力,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单纯物质资本与劳动数量的投入已无法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加快科技进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便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需要我们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同时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解决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

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增长,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理论,现阶段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步伐,把经济增长由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切实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发展。下一步,我们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区域发展战略从沿海优先发展向区域协调发展的全面转型;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和体制创新,增强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协调发展;注重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相结合,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4、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走集约式、高效益的工业发展路径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工业部门仅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距离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调整的空间也很大。我们应该依靠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最大限度地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使经济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快速增长,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新发明、技术进步、结构调整、规模经济、组织变革、管理创新、劳动力素质提高等因素的作用,大力培养和发展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生产要素有机组合变化,提高要素效率,从而突破经济资源的瓶颈约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

5、促进需求和供给结构优化,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应该进一步促进需求和供给结构优化,调整和改善投资和消费不平衡问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我国目前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现状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直接反映。因此,我们需要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改善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状况,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比重,提高社会的总体消费需求水平。只有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增强大众的消费能力,特别是通过提高对高科技产品和高档耐用产品的总体消费需求水平来拉动需求升级,才能形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

同时,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从国际间产业结构水平的比较来看,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占43.1%,由此可见我国第三产业调整空间巨大。为此,我们要从改革体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序发展替代能源、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粗加工向高效率、精加工转变。

[1] 龚敏,李文溥.论扩大内需政策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东南学术,2009,(1).

[2] 罗智渊.北京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践研究[J].商业时代,2011,(9).

[3] 齐颖.浅谈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11).

[4] 王晓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5] 杨娟,刘西金.简论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F120.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

A

1671-5136(2012) 01-0069-03

2012-03-16

李昊(1956-),男,湖南长沙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

猜你喜欢

劳动力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