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阶梯式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

2012-01-02武翠凤潘玉印

精神医学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阶梯式精神分裂症出院

武翠凤 潘玉印

阶梯式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

武翠凤 潘玉印

目的探讨阶梯式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实施有目的、有计划、阶梯式的健康教育,而对照组仅接受一般性护理措施,并采取问卷调查法于入院时、出院前、出院后1年对患者分别进行依从性的调查评定。结果出院前及出院后1年时,两组依从性问卷评分均显著低于入院时(P<0.05)。在出院前及出院后1年,研究组依从性问卷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1年后,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梯式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精神分裂症 阶梯式健康教育 依从性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有研究指出一般人群的终身患病率约为1%[1],其主要特征为认知功能损害,可出现妄想并产生慢性认知、行为和情绪障碍,从而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2]。患者由于自知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疾病的表现却没有求治的行为,患者往往自行中断治疗,健康教育可以纠正患者对疾病的态度,改善患者情绪、生活质量,乃至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3]。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阶梯式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入组对象均为2009年7月~2012年3月在本院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4],年龄18~59岁,受教育程度均在初中文化以上,获得家属及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并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其他重性精神障碍。共入组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共80例,男42例,女38例;高中以上49例,初中31例;年龄28~57岁,首诊年龄19~41岁;病程3~11年。对照组共80例,男43例,女37例;高中以上50例,初中30例;年龄25~55岁,首诊年龄18~40岁;病程2~1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受教育程度、年龄、首诊年龄、病程、用药种类及相应剂量等方面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应精神科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一般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有针对性的阶梯式健康教育。阶梯式健康教育具体方法为:利用集体、个别、小组、图片等形式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第一阶段:急性发病期的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情绪不稳,大多无自知力,治疗护理依从性差,主要内容为介绍病区环境、作息制度、病室的规章制度、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第二阶段:症状控制期,患者情绪趋于平稳,精神症状部分消失,内容为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帮助患者认识所患疾病的症状;向患者介绍一般精神疾病常识,建立良好的心理屏障[5]。解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学会识别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坚持服药的重要性,服药的注意事项及出现不适时的处理方法等。第三阶段:疾病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自知力逐步建立的康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诸多的心理问题[6]。护患之间保持沟通与联系,针对患者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掌握应对各种问题的技能,帮助患者解决婚恋、生育等迷惑的问题。第四阶段:给家属讲解疾病复发的早期症状,长期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认识疾病等知识。与患者共同面对困难,寻找积极生存的方法。

1.2.2 依从性的调查和评定 依从性问卷调查表在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由专家指导自行设计。内容分为4个主题以及24项,即Ⅰ主题包括是否按医嘱服药,包括6项;Ⅱ主题包括是否定时复诊和检查血药浓度,包括4项;Ⅲ主题包括对精神分裂症认识程度和健康教育知识,包括9项;Ⅳ主题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及接受医护人员健康指导程度,包括5项。问卷的可信度Cyonbach’s α为0.92。由两名副主任护师在患者入院时、出院前和出院后1年分别对受试对象逐项询问并评定,评定者一致符合率为0.85%。评定标准为完全依从(主动按医嘱服药,定期复诊及检查血药浓度、积极对待所患疾病、自觉规范日常生活行为)为1分;依从性差(有漏忘服药及私自减药的现象,不定时复诊及检查血药浓度,对所患疾病认识不足,拒绝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为2分;不依从(擅停药、换药物、不定时复诊、无要求治疗的迫切性,日常生活行为不良)为3分。

1.2.3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t检验、χ2检验等。

2 结果

2.1 两组在各阶段的依从性问卷评分比较 在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依从性问卷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前及出院后1年时,两组患者依从性问卷评分均显著低于入院时,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出院前及出院后1年,研究组患者依从性问卷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各阶段的依从性问卷评分比较( ±s)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各阶段的依从性问卷评分比较( ±s)

注:与入院时相比,*P<0.05

项目 阶段 研究组 对照组 t值 P值总分 入院时50.17±4.39 49.97±4.36 0.27 0.788出院前 35.31±15.50* 38.07±6.27* 3.12 0.002出院后1年 28.90±7.10* 30.77±6.57* 2.01 0.046 I主题 入院时 12.86±3.14 12.13±2.72 1.45 0.139出院前 4.69±1.64* 5.47±1.96* 2.58 0.011出院后1年 3.83±1.35* 4.53±1.85* 0.15 0.012 II主题 入院时 9.29±4.31 10.42±3.57 1.71 0.090出院前 7.27±2.76* 8.30±2.49* 2.37 0.019出院后1年 6.39±2.48* 7.23±2.46* 2.09 0.038 III主题 入院时 18.44±5.30 17.47±5.34 0.86 0.893出院前 9.30±2.53* 9.62±2.79* 0.53 0.041出院后1年 4.98±1.29* 5.60±1.48* 2.70 0.008 IV主题 入院时 11.02±2.2 11.83±2.79 0.53 0.597出院前 6.53±1.44* 7.48±1.73* 3.86 0.001出院后1年 4.69±1.64* 5.47±1.96*2.58 0.011

2.2 两组在出院1年后复发率比较 出院1年后,研究组患者共复发11例,占13.75%;对照组患者共复发24例,占30.00%,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18,P=0.013)。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部分不能认识自己有病,自知力缺失的患者不依从性明显高于其他患者[7],他们有时拒绝甚至对抗治疗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进入恢复期,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对自身现状及周围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分析能力。由于面临着出院后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社会功能的恢复问题,受自身性格、社会偏见或其他心理因素影响,会造成他们对重返社会缺乏自信,从而产生自卑、焦虑、紧张情绪,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生理及社会生活的全面康复[8]。患者担心自己未来前途,怕人耻笑,担心家人及恋人的遗弃及精神疾病的复发,影响疾病的正常康复。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阶梯式健康教育是让患者逐步接受、认识所患疾病,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依从性,保证药物疗效的重要和有效手段。能帮助患者分析症状、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和自知力的恢复,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担心、恐惧,尽快使其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复发率很高,患者出院后即使维持治疗,1年内也有40%的复发率[9]。公众普遍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具有危险性、行为不可预料和有暴力倾向,并对其产生歧视等消极认知和态度[10],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常受到严重的歧视。患者及家属都会有病耻感,家属的这种病耻感不仅给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带来不利影响,而且给患者家属心理和社会交往带来沉重负担,成为患者回归社会、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个巨大障碍[11,12]。社会的关心、家庭的支持和心理疏导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患者维持健康的重要手段[13]。合理利用家庭支持系统,充分理解和体谅家属的困境,对家属担心的问题和面临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采用倾听、支持、鼓励、说明与指导的方法,协助患者及家属以有效的方式处理困难和挫折,针对患者的实际状况,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系统化、个体化健康知识灌输、交流和实践,改变了患者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使其在治疗的同时适应社会[14]。而帮助患者家庭妥善解决好各种与患者有关的心理应激问题,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为患者康复创造适宜的环境,给患者心理及社会支持,培养患者自尊、自信、自爱,从而促进社会功能恢复[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阶梯式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而良好的依从性对保证疗效有重要作用。适时合理的健康教育能使患者掌握更多的精神卫生常识,加快自知力恢复。有资料表明,自知力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7]。

本研究结果提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阶梯式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的复发,值得进一步推广。

1 王旸,曹昱,张艳.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安全性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6):415-419

2 王旸,李万顺,谷德康,等.帕利哌酮缓释片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社会功能的对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9):2030-2035

3 陈赛君.健康教育对结肠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46-47

4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

5 聂莹,郑鑫,刘秋英.出院指导对精神分类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28

6 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1997:136-156

7 甘景梨,张力恒,刘欣喜,等.精神分裂症自知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17

8 赖文琴,张程赪.健康教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3):173

9 王庆同,陈彦方,宫玉柱,等.心理教育并药物对精神分裂症复发恶化二年随访研究的设计与实验[J].中国社会医学,1995,61:28-30

10 张红彩,王凤,刘玉莲,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感知病耻感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061

11 Corrigan PW,Mille FE.Shame,blame,and contamination: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mental illness stigma on family members[J].J Ment Health,2004,13(6):537-548

12 Perlick DA.Special section on stigma as a barrier to recovery:introduction[J].Psychiatr sery,2001,52(12):1613-1614

13 厉淑荣,肖合存,林兴凤,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081-1083

14 蒋菊芳,吴晓梅,吴宗萍,等.以“新起点”健康理念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3-254

15 伍晓凡,刘立志,张伟红.精神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4):73-74

16 鲍凤竹.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17(18):132-133

17 沈渔邨.精神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71

R749.3

A

1009-7201(2012)-04-0302-03

271000,山东省泰安市精神病医院

潘玉印,E-mail:pyy_2756@sina.com

2012-03-12)

2012-04-28)

猜你喜欢

阶梯式精神分裂症出院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探讨个体化阶梯式疼痛管理模式在肿瘤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谈阶梯式朗读教学——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
第五回 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