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

2012-01-01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1期

  中国沿海用工荒持续
  人们可能会认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其劳动力应该绰绰有余,但在中国雇佣工人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难。这在沿海大城市最突出。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最近让成员回答“2012年你在商业上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这个问题,答案不是经济减速,不是房地产危机,不是信贷泡沫,也不是缺少贷款,而是工人(包括发现、雇佣和留住雇员)。这些公司注意到,招募有能力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尤其困难。人才短缺问题往往影响盈亏,因为公司要通过提高综合补偿金和福利来留住雇员。
  2008年,在全球信贷危机期间,中国沿海城市如上海和广州,有2000万人失业。政府迅速行动,用一项价值7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那些失业者中有近一半回到内地城市和远离沿海的农村地区。那时,资金充裕的内地政府忙于新修道路、桥梁和住宅。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全球经济的艾拉•卡利什说,工人们觉得待在三线城市比回到沿海一线城市更值得。
  卡利什最近对记者说:“中国的政府和公司希望向韩国和台湾地区靠拢,它们想成为下一阶段的开发者,创造在全球有竞争力的产品,沿着价值链上升,否则就将面临劳动力短缺。中国和美国一样正面临人口结构的改变:工作者更少,退休者更多。我认为,政府认识到了这种状况,公司也感觉到了。它们要么迁往中国内地,要么完全退出中国。”
  (【美】《福布斯》网站)
  
  外国名校进入中国中小城市
  哈罗公学、达利奇公学、惠灵顿公学,这些英国名牌公立学校都已在中国开展业务。其中一些学校正在冒险超越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范围。
  有152年历史的惠灵顿公学今年8月刚刚在天津开设分校。同时,苏州、无锡和大连等其他二线城市也吸引了一些教育集团,比如新加坡的伊顿国际教育集团和总部在迪拜的环球教育集团。
  虽然外国学校在二线城市蓬勃发展,但其主要驱动因素与其说是现有的巨大需求,不如说是着眼于今后几年的发展预期。因为这些城市将会发展,其劳动大军将会更为国际化。
  北京有10.7万外国人,仅占该市人口的0.5%。上海有20.8万外国人,占该市人口的1%。然而,至少有40所学校为这些外国学生提供从小学到大学预科的教育服务。伊顿集团的负责人伍女士说:“一线城市已经获得充分的服务。”她还说,现在在这些城市很难找到良好的校舍。
  然而,大连等二线城市的地方政府持十分欢迎的态度,因为它们把伊顿集团等前来办学看作是对它们吸引外商努力的褒奖。
  (【新加坡】《海峡时报》)
  
  《金陵十三钗》的艺术与现实
  在日本首相野田佳彦12月25日抵达中国访问之际,一部重磅级电影肯定能让日本人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再次与抗日战争中的暴行联系起来。
  著名导演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期发生的事,和中国政府制作的抗日宣传片是一个套路,显然也会令观众有抗日的感觉。
  电影引发了中国网民在微博上热烈的抗日评论浪潮。有网民在新浪微博上说:“看完电影后我对日本的恨意突然加深了。”另一名网友说:“我们现在应该行动起来抵制日货。”一些网民则建议让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抵华后看一下这部电影。
  张艺谋表示,他没有打算通过一部电影激发人们反的日情绪或仇恨。他表示,现在的世界是一个所有人都渴望和平的世界,大家都希望能快乐地生活。艺术不过是艺术。
  (【英】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