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路与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模式探析

2012-01-01李玮李慧英

职业时空 2012年4期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摘要:高职院校应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然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难以融为一体,培养出的学生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是破解此弊端的一剂良方。文章就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做了探析。
  关键词:道路与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引领和促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明确指出示范院校要“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文章就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模式的实践做了探讨。
  一、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意义
  职校与企业的合作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CBE教育模式(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澳大利亚的学分互换,普职沟通;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都是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考试证书为依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与之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招生计划政府造、学校专业政府定、学校教材专家编、毕业分配国家包,整齐划一,专业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难以融为一体。
  不少学校至今还是“在黑板上开机器”,学校与企业之间互不沟通,老死不相往来,教师、学生对企业的需求一无所知。于是学校与企业距离越来越大,供应与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不仅与国际先进的职教学习模式差距甚远,而且还使学校、学生与企业的距离越来越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中职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可以说校企合作是时代的召唤,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实施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学理念发生根本转变,学校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主动适应性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所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
  2.实施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依托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的便利条件,强化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3.实施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中的指导作用,为课改教师搭建在企业了解、研究生产过程的平台。
  4.实施校企合作对学生来说,通过学校、企业的正确引导,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工作指向基本确定;通过参与岗位实践,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综合素养得到提升,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5.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二、道路与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措施
  为增强公路监理专业的办学水平,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交苑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三个产教实体,与江西路桥工程总公司等合作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与施工、养护企业的横向联系,深化企业一体在建设,完善实训管理制度。本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
  采用学院投资、行业投资金、自筹资金、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建设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室以学院和行业投资建设为主,系属企业以承接公路监理、公路试验检测业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建设完善硬件条件,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联合办学,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培训员工等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实训教师团队的建设,实训教材的编写,以及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馈。
  三、道路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亮点
  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生产中组织教学,在教学中组织生产,是校办企业实现实践教学基地功能的重要特点。本着锻炼教师、培养学生、服务社会、贴近市场、创造效益的宗旨,学院利用自身的优势,依托路桥工程系道路与桥梁专业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江西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该院于2002年经建设部、交通部审批,具有公路行业勘察设计乙级资质。该院主要通过教师带学生从事公路、桥梁和隧道的勘察设计、边坡治理、旧桥加固工程设计等工作实现对外服务。仅近两年,该院就在江西、广东、福建、湖北等省承接了63条省级公路和22座独立大中型桥梁的勘察设计任务,累计里程达1600余公里。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4126万元的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设计院所承接的50多公里的三清山环山公路和30多公里的319国道(黄洋界至宁岗段)的勘察设计和监理任务,这两个路段山高路险,地形复杂,且环保要求高。本院师生不畏艰险,克服了种种生活困难和技术难题,较好地完成了勘察设计工作,得到了业主和主管部门的好评。如今这两条公路早已通车。通过这种结合生产实际的勘察设计,在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技能。凡在设计院工作过的同学,毕业后都能顺利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并能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可以说,设计院为学院路桥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实习环境,也为工学结合开拓了新途径。
  2004年,本院路桥工程系又成功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江西交苑公路试验检测中心”和“江西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目前这两个办学实体运转良好,这两个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办学实体的成功经营,不仅为学院带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学院道路桥梁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广泛深入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以校企合作为动力,全力推进实践教学水平
  在实训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通常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工程项目作为实训课题,通过完成该项目实际的工作任务来训练学生的各种岗位职业技能。在这种情景中,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设置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这些教学方法都特别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互相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培养了职业所需的技能和能力,而且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整个教学过程从传统教学的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采用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反映实际操作的内容较多,在大量购买实训设备受到经费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尝试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项目等教学环境,把项目施工过程“搬进”课堂,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工程实体的感性认识,加快了对施工过程的理解,从视听角度实现了“课堂与工程现场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