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内容及培育途径分析

2012-01-01孙秀玲

职业时空 2012年4期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402160)
  摘要: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有着其自身的内容和特点,培育其职业精神要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职业精神培育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内容;培育途径
  高职教育已成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而其中的高素质主要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一方面要有“硬”素质,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有“软”素质,较强的职业精神。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H·罗宾斯指出,一个人要像信仰上帝一样信仰职业,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没有职业精神,再强的能力,再好的本事也没有用,一切将成为空谈。高职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状况与其具备的职业精神状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上应探索合适的途径,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竞争力。
  一、职业精神对高职学生职业方向的要求和内容
  职业精神是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和素质。任何职业群体为维护自己的职业信誉和职业尊严,都会制定体现职业要求的精神规范,以调整与职业群体相关的各种关系,满足社会对该职业的要求。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精神,不同的岗位也有不同的标准。一般而言,职业精神的内容包括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规范、职业态度等方面。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走向主要集中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一线岗位的所需的人才要具有的职业精神同其他的岗位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组织召开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一周年经验交流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一线岗位对所用人才的职业精神的要求首先体现在员工要对企业规章制度以及能否严格按照安全操作流程上岗工作等基本准则的遵守,还包括对企业誓词等企业精神的认同。在工作态度上则主要表现在敬业,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对就业单位和专家的分析,在一线岗位上,职业理想、道德、责任、纪律、规范、态度等职业精神的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认同企业的文化;其二,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其三,敬业、积极主动、能够吃苦耐劳;其四,有上进心、责任心。
  二、高职学生在职业精神培育上的制约因素
  1.缺少职业精神培育的相关规范。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的重视,高职院校发展迅速,硬件设施建设完善。与此同时,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缺少相关规范性操作。在培养方式上,许多合作实训企业不规范,培养目标停留培养高技能“工人”,让高职学生缺少了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对从事职业的心理认同。同时,职业精神的培养不同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制定明确、具体、规范的职业精神标准比制定其他标准更困难。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高职职业精神教育目标不清晰,内容不明确,标准不统一,导致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精神普遍弱化。
  2.高职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不同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都会有所不同,这是正常范畴下的区别。今天的高职学生,多数出生于90年代初,同20世纪60、70年代学生相比有较强的职业洞察能力。但也普遍存在很多缺点,他们独生子女多,缺少吃苦耐劳精神,责任心不强烈,加之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严重冲击,传统的道德在他们身上的痕迹较少。而高职在职业精神培育上,仍然延续之前的内容、延用灌输、说教的方式,效果可想而知。
  3.教师职业队伍素质的影响。在职业精神培育上,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力量不强仍然制约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许多教师既不能做到言教,也不能做到身教。突出技能培养,实践性是高职教育最大的特色,而高职院校仍然缺少实践型教师。以重庆市为例,2007年,重庆高职双师型教师占29.09%,与教育部门要求的50%相差甚远,其中还包括了很多有证件无实践的“双师”。由于业务进修少,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现象依然突出,导致教师教学与生产相脱节,与行业需求脱节。同时,高职教师在待遇以及发展前景上不稳定,许多教师自身不敬业,教学基本功不强,课堂效率差,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往往也影响了学生以后对待工作的态度。
  三、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途径的探索
  1.教学内容上要突出职业导向深化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职业精神主要调整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同一职业内部的关系,二是同一职业内部的人同其所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流水线作业,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生产合作时代,具备良好的社会合作能力是社会上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合作能力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在高职教学中,公共课、专业课、实训课在高职学生合作能力培养上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要重视高职课程改革,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要把职业精神作为重点内容来讲授,突出对待工作的态度、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职业精神共性因素的培养。在实训课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通过对竞赛选手的选拔、培训、组织参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形成比、学、赶、超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2.以案例为媒介深化对职业道德和理想的培养。职业道德和理想对职业精神其它要素起到了指导、导向的作用。职业道德和理想的培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疏导,心理上的问题解决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心理咨询师”有目的地设置场景,让学生认识到个体的错误,模仿职场人士成功案例,树立起正确的职场道德和理想。
  要改变过去单纯的理论传授,通过选取职场人士成功案例,以鲜活生动案例教学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详细透彻地分析,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有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从自律层面,学生就能认真遵守职业规范,对职业纪律身体力行,才能激发内心的职业责任,用较高的职业态度鞭策自己;从他律层面,则能认真履行职业规范,遵守职业纪律。
  3.以实践为途径加强学生对职业规范、纪律和责任的认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实训既是技能训练,更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环节。职业规范、纪律和责任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根据各种职业的工作规律制定的既有社会共性又有职业特点的规章制度。任何人从事一定的职业,都需要遵守本职业的纪律和规范,尽职尽责,以减少因个体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对工作造成的冲击。
  在高职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到工厂见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模拟企业的方式进行课程实践,使高职学生能够在校期间走入企业,了解企业,从而使在校高职学生就能够实现与企业一线岗位要求的零对接,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认同职业规范和纪律,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认同企业的文化。
  4.完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职业精神在人的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最完美体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与创新有着密切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开始等等,都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敬业中创新的结果。
  创新意识不是在空头说教中产生的,而是在学生动手能力中培养、在竞争中产生的。在高职教学中,要通过变革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在用试卷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情况替代传统课堂出勤率、试卷和论文的方式,真正考察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情况。要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特别是创意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创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H.罗宾斯.敬业——美国员工职业精神培训手册
  [M].曼丽(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2] 李黄珍,苏海晏.职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
  版社,2008.
  [3] 郝凤茹.职业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德福.对重庆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
  育与职业,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