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凯·尼尔森对唯物史观道德立场的澄清与阐释

2012-01-01刘永安

理论探索 2012年5期

  〔摘要〕 唯物史观是否蕴含道德相对主义是我们理解唯物史观道德立场面临的一个根本性同时也是易于产生困惑的问题。加拿大哲学家凯·尼尔森对唯物史观道德思想中极易引发道德相对主义困惑的问题予以澄清,反驳和否定了唯物史观持有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凯·尼尔森另辟蹊径地提出了情境客观主义的解释模式,认为情境客观主义可以对唯物史观作出恰当的伦理解释,并因此认为唯物史观持有道德客观主义的价值立场。
  〔关键词〕 唯物史观,道德立场,道德相对主义,情境客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027-04
  唯物史观尽管没有系统的伦理学理论,但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这些道德思想是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准确地认识这些道德思想,如何对唯物史观的道德立场做出一种恰如其分的伦理解释便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加拿大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凯·尼尔森(1925-)在全面考察了唯物史观道德思想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道德立场的误读予以了澄清,并对如何恰当地解释唯物史观道德立场问题做出了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解答。
  一、问题的提出
  唯物史观不仅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变迁的规律,而且还内在蕴含着一定的道德立场和价值诉求,但在探究唯物史观究竟持有何种道德立场时,一个根本性的同时也是极易引发争论的问题是:唯物史观在道德上是否持有道德相对主义的立场?这一问题源于对唯物史观中一些道德思想和观点的理解差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对道德曾做出过一些社会学解释,这些社会学解释不是从应然性的价值层面,而是从经验的和事实的层面对道德进行了描述和解释。这一部分道德思想包括对道德的起源和功能的解释,对道德多样性、可变性的肯定和对道德绝对主义与永恒道德原则的反对。这些思想和观点是引发唯物史观是否蕴含道德相对主义困惑的文本依据,如果不对其细加分析,确实会常常发生将这部分道德思想当成证明唯物史观蕴含道德相对主义的口实。我们可以把这种证明概括为以下几点:1、道德是为阶级利益辩护的“意识形态”的工具,那么对与错就会随着阶级的转移而转移,道德只不过是阶级的主观偏见,不存在客观的道德标准。2、道德功能性与一定的生产模式相适应,并对相应的经济基础具有辩护的功能。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只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因此,符合一定社会的惯例习俗或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同就是决定道德合理性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道德之间的优劣无法进行比较。3、唯物史观承认道德形态在历史中的多样性,反对存在永恒不变的、超历史的道德原则。因此,唯物史观赞同的只能是道德相对主义。这些唯物史观蕴含道德相对主义的证明能不能成立?如果唯物史观不是持有道德相对主义的价值立场,哪一种伦理解释能恰如其分的解释唯物史观的道德立场呢?
  二、对唯物史观蕴含道德相对主义误解的澄清
  唯物史观的道德立场问题是尼尔森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在回答唯物史观在道德上是否持有道德相对主义之前,首先区分了与道德相关的几种相对主义,并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了界定。第一种是文化相对主义,也可以被称之为社会学相对主义或描述相对主义。它是经验的和事实层面的主张,它认为不同的人(文化或社会)常常遵从不同的道德规范,有时在一些基本的方面甚至是相冲突的。第二种是伦理相对主义,尼尔森也把它称之为规范伦理的相对主义。它不是简单的对人们之间道德信念不同的一种事实陈述,而是一种涉及规范层面的主张,它认为对一些人或社会来说对的或好的东西对另一些人或社会来说不一定必然就是对的或好的,甚至在情形相似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第三种是元伦理相对主义。它认为不存在用来证明一种道德规范或道德判断正当性的客观合理的程序,两种道德主张可以是同样正当的或是合理的。我们没有办法确定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规范或道德信念,也没有办法确定不同道德规范之间的优劣。〔1 〕 (P7 )第一种文化相对主义只是对道德多样性的一种事实陈述,它并不涉及应然性的价值判断,因为对道德多样性的描述并未对是否就应该遵从这些道德规范有所断言,也未对这些道德之间的优劣做出任何断言。因此,尼尔森不把它划入道德相对主义的范畴。尼尔森所理解的道德相对主义是涉及价值判断层面的相对主义,这种相对主义在承认道德多样性的同时,认为判断道德正当与否的标准是多样的,这里并不存在客观的判断道德价值的标准,也并不存在客观的程序来区分不同道德之间的优劣。显然,尼尔森所讲的道德相对主义主要指后两种相对主义。在做出了这种区分和界定之后,尼尔森对极易被误解为蕴含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予以了分析,对唯物史观蕴含道德相对主义的证明逐一进行了反驳,认为唯物史观蕴含道德相对主义是对唯物史观价值立场的误读。
  唯物史观对道德的起源做出了社会学的解释,认为道德同宗教、形而上学等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其产生和变化依赖并受制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关系。“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2 〕 (P99 ) 因此,道德只能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中得到解释,各个阶级都有各自的道德观念,“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2 〕 (P100 )。这些解释很容易让人把它们和道德相对主义相关联起来。人们不禁会问,既然道德具有阶级性,道德是为阶级利益辩护的“意识形态”的工具,那么对与错不就会随着阶级的转移而转移吗?道德不就是阶级的主观偏见吗?对此,尼尔森认为唯物史观仅是在描述的意义上对道德的起源做出了解释和陈述,它本身并不蕴含规范伦理学所关注的“道德的应然性”问题。“规范伦理学主要回答一个行动何以成为道德的行动,以及决定道德上对错的根本原则是什么的问题,它试图寻求所有行动在道德上正确和错误的标准。” 〔3 〕 (P2 )显然唯物史观对道德的起源的社会学解释并不能解决判断对与错、不能解决行为的应当与否的问题,道德观念的因果成因不能取代道德观念本身的有效性的判断。尼尔森提醒人们注意道德观念的起源与它们的合理性、正当性是有区别的。人们生活其中的特有的生产关系使人们拥有某种道德观念。因此,人们并不去想这些观念的不合理性和主观性,但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事实是一个人(阶级,社会)持有一定信念的原因和对这种信念的证明、有某种信念的原因和证明这种信念的原因之间是存在基本的区别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人们的阶级地位,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他们的世界观、道德以及其他,但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分析的真理是一个信念的起源的解释与它对与错的评价无关。〔4 〕 (P26 )他引用理查德·米勒的话说:“观念并不总是可以通过追溯它们的社会利益的起源就能够被揭穿的,” 〔5 〕 (P18-19 )仅仅指出观念的起源不等于是对正当性的论证。虽然唯物史观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的角度解释了道德的起源以及道德的阶级性,但在这种解释中并不蕴含价值判断的问题,这种解释也并未对各种阶级所持道德的正当性做出任何断言。因此,不能根据对道德因果起因的解释就简单的认为阶级是判断道德对错的依据,也不能就此认为道德是阶级的主观偏见,进而错误的认为唯物史观是蕴含道德相对主义的。
  唯物史观在对道德的起源做出了社会学解释的同时,也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道德的功能。道德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它的功能性与一定的生产模式相适应,并对相应的经济基础具有辩护的功能。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只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那么这是否是在说符合一定社会的惯例习俗或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同就是决定道德合理性的依据呢?是否也因此就认为唯物史观持有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呢?尼尔森把这种可能的相对主义的推理模式概括为:“一个行动或实践X在社会S中是道德上正确的当且仅当X被社会S的习俗惯例或是被社会S的统治阶级所准许或赞同。” 〔1 〕 (P37 )对此他反证到,如果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和认同规范伦理的相对主义,那么他就必须认同下面的推理,即如果社会S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并且行动X是一个旨在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行动,那么这种行动X就是错误的,因为X不被社会S的习俗和统治阶级所赞成,但是没有马克思主义者会赞同这个看法。显然这个相对主义的推理是行不通的。他认为类似于这种相对主义的断言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不符合的,也不是唯物史观所要求的。唯物史观把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看做是为现存辩护的工具,它们只是既定生产模式功能性要求的工具而已。但这种主张并不蕴含什么是对的或什么是错的,也并不能说明被既定生产模式功能性要求的东西就是应该得到的东西。因此,不能把唯物史观对道德功能的解释理解为规范伦理的相对主义,同时也不能因为道德功能性的适用于一定的生产模式,就认为适应不同生产模式的不同的道德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进而将之理解为元伦理的相对主义。尼尔森认为适应不同生产模式的不同的道德之间是存在优劣之分的,道德是存在进步的。他说“技术上更发达的生产模式,可以使更多人的需要和需求得到更充分、更公平地满足,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在道德上也是有优越性的。” 〔1 〕 (P144 )他认为这一点是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的,也是有文本依据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明确的说过“没有人怀疑,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知识的所有部门一样,总的来说是有过进步的。” 〔2 〕 (P100 )
  最后尼尔森还对一种可能被误读为蕴含道德相对主义的主张予以了澄清。唯物史观承认道德形态在历史中的多样性,反对存在永恒不变的、超历史的道德原则。恩格斯曾对此做过集中的表述:“我们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是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异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2 〕 (P100 )尼尔森认为这些观点是描述的意义上对道德的一种事实陈述,显然属于上文所提的文化相对主义的范畴而不属于道德相对主义的范畴。对道德多样性的承认,对永恒道德原则的反对,并不能作为承认道德相对主义的充分条件,因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存在不同的道德原则或道德标准并不能说明他们都是同样合理的,也并不能说明就不存在客观的道德标准或准则。这一陈述对不同道德准则和道德标准的合理性和优劣性并无任何断言,也不蕴含任何关于道德的应然性问题的价值判断。因此,承认道德的多样性与承认道德相对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反对道德绝对主义也不必然就赞同道德相对主义,以此作为证明唯物史观蕴含道德相对主义的理由也不足为凭。
  总而言之,尼尔森认为唯物史观对道德的社会学解释是对道德的一种事实和经验层面的描述,它们并不涉及应然性的价值判断问题,现实中对唯物史观蕴含道德相对主义的误读,是将事实判断混同或等同于价值判断所致,唯物史观对道德的社会学解释并不能成为证明唯物史观持有道德相对主义立场的依据。
  三、唯物史观在道德上与情境客观主义相容
  尼尔森认为唯物史观丰富的道德思想中还有一部分是关涉到应然性价值判断的内容,由于这一部分不像前一部分那样显见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也由于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元伦理学问题还远未形成?因此对隐含在唯物史观中的这一部分道德思想也需要我们对其做出恰当的伦理解释。由上文可知,尼尔森认为唯物史观对道德的社会学解释并不能作为支持道德相对主义的理由,那么尼尔森是否认为道德相对主义可以在唯物史观中涉及价值判断的道德思想中获得支持呢?对此,他同样做出了否定的回答,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进行的价值判断并未否定道德的客观的理性基础,而是认为道德的合理性和道德的优越性是可以通过客观的情境予以说明和比较的,因此是坚持了道德的客观主义。为此,尼尔森提出了情境客观主义的解释模式,并认为唯物史观在道德上与情境客观主义是相容的。
  尼尔森所言的情境客观主义用于道德领域是指“道德的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客观的情境所决定的。道德的对与错、好与坏不是由人们的态度、承诺或者任何人们普遍接受的惯例习俗所决定的,而是由人们所处其中的客观的情境所决定的。” 〔1 〕 (P8 )它与道德相对主义相同的是二者都反对道德绝对主义和拒斥永恒的道德原则,都承认道德的多样性和可变性,但不同的是它们对判断道德变化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依据不同,“对于情境客观主义来说,变化了的客观形势是道德变化的正当性理由,而对于道德相对主义而言,道德信念或道德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是以人们的态度、观点,以及社会、阶级、或个人的信念体系加以证明的。前者是客观的,而后者却不是。” 〔1 〕 (P9 )可见,情境客观主义在道德变化的合理性上坚持客观主义的观点,这不同于道德相对主义在此问题上的主观主义态度。
  那么,情境客观主义是如何根据客观的情境对道德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进行价值判断的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引入尼尔森情境客观主义解释模式中内在的包含的一个价值前提——道德自明之理。“道德自明之理是指这样的一些道德信念——例如痛苦和退化是坏的;奴役是坏的;不能够使用自己的非破坏的能力是坏的;健康是好的;快乐和友善是好的;相互关心和尊重是好的;人类的自治是好的;对于人们来说,能过上他们的非破坏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生活和能过上在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他们的愿望能得到满足的生活是好的。” 〔1 〕 (P10 )尼尔森认为这些判断类似于罗尔斯“无知之幕”背后形成的关于道德的反思的平衡,它们是超历史和超文化的道德信念,但却不同于永恒的道德原则。它们是作为一般的道德价值的参照体系而存在的,并不是像永恒的道德原则那样是适用于一切可能的社会现实的道德原则,它们只有与客观的情境相结合才能产生具体现实的道德原则。因此,它们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实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并且是趋向于更为充分的实现自身的。尼尔森认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奴役人类和阻碍人类自治的非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予以严厉的道德谴责和批判时依据的正是这种“道德自明之理”的价值原则。恩格斯在对封建贵族、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这三大类道德评价时曾说:“哪一种是合乎真理的呢?如果就绝对的终极性来说,哪一种也不是;但是,现在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那种道德,即无产阶级道德,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 〔2 〕 (P98-99 ),其中的“终极性”道德在尼尔森的理解中就是指称道德自明之理,尼尔森认为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据以进行道德判断的价值尺度。西方一些学者在这一点上持有类似于尼尔森的看法,史蒂文·卢克斯把这种价值尺度称之为“解放的道德” 〔6 〕 (P30);R.G.佩弗认为马克思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所依据的道德原则可以被还原为三个价值原则,即作为自我决定、人类共同体和自我实现的自由 〔7 〕 (P52 )。这些看法虽表述各异,但实质与尼尔森的看法是相通的。尼尔森认为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抛弃了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唯物史观在对道德做出科学的社会学解释的同时,其道德思想中是蕴含着价值诉求的,这种价值诉求正是他所称之为的道德自明之理。
  尼尔森的情境客观主义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以道德自明之理为价值参照,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的道德情境,来对道德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做出说明和判断的。这种解释模式认为在既定的客观条件和情境中,那种可行并更能充分实现道德自明之理的道德原则更具有合理性,同时也可根据不同道德类型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道德自明之理的实现限度来甄别它们的优越性。尼尔森认为这种情境客观主义可以对唯物史观做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并与唯物史观相容的伦理解释。唯物史观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理解和解释社会形态的变迁。那么,对于功能性的适应于一定生产方式的道德的评价,以及对各种道德类型优越性的评价,也应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在客观历史条件变化的具体情境中进行。比如,在对功能性的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的道德进行应然性价值评价时,尼尔森认为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并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阶段,马克思对资产阶级道德的历史进步性是有过肯定性评价的,因为按照休谟的“应当蕴含能够”的原则,在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道德对道德自明之理的实现限度最为充分。所以尼尔森认为“不考虑历史发展的阶段,把马克思的谴责笼统地看成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的道德谴责是错误的。” 〔1 〕 (P133 )他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资本主义一定历史时期在生产力和道德方面的进步是予以过肯定的,也曾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要求对工人的剥削是生产发展途中必要的恶。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出现可行的、可供替代的生产模式时,还要求这样的剥削存在,在道德上就是不能被接受的” 〔1 〕 (P133 )而在此时,反映了可供选择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无产阶级道德比资产阶级道德就显得更具有合理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强烈的道德谴责。尼尔森认为在唯物史观中蕴含的对道德合理性的评价是情境式的,对道德价值的判断是坚持了客观的标准。因此,不能对唯物史观做出规范伦理的相对主义的解释。同时,依据情境客观主义内在的自明之理的价值参照,也可以对不同道德类型的优越性予以比较。在他看来,“现存道德对生产模式依赖的事实并不能排除对道德规则可以做出理性评价的信念,同时也并不能排除道德进步的信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会开辟越来越多的促进人类幸福和繁荣的可能性,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因为能够控制他们的生活而获得更多的自治。” 〔1 〕 (P132)所以,他认为随着社会形态的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道德自明之理的实现程度将更为充分,与此相伴随的道德形态也是存在进步的,这与恩格斯对道德进步的理解是一致的。因此,对唯物史观也不能做出元伦理相对主义的解释,道德优劣与否,也是可以结合具体的客观情境加以比较的。
  综上所述,尼尔森全面的考察了唯物史观所蕴含的道德思想,对其中极易引发道德相对主义困惑和认识误区的内容予以了澄清,最终认为唯物史观与道德相对主义是不相容的,情境客观主义可以对唯物史观做出一种恰当的伦理解释,唯物史观在道德价值立场上持有道德客观主义的观点。其研究不仅可以消除我们对于唯物史观所蕴含道德思想的一些误解,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我们在理解唯物史观科学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究唯物史观的道德价值立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Kai Nielsen.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Morality, Ide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M〕.Westview Press,198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Shelly Kagan.Normative Ethics〔M〕. 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98.
  〔4〕William Shaw.“Marxism and Moral Objectivity,” Marx and Morality, Kai Nielsen and Steven Patten(eds) 〔M〕.Guelph: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Publishing in Philosophy,1981.
  〔5〕Richard Miller.“Marx and Morality”,Nomos〔M〕, vol.XXVI.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3.
  〔6〕Steven Lukes.Marxism and Morality〔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85.
  〔7〕R.G. Peffer. Marxism, Morality, and Social Justic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责任编辑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