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传

2012-01-01秋风

记者观察 2012年3期

  观察一下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理格局,就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律:凡是传统保存相对完整、儒家价值深入人心的地方,经济都比较发达,政治也相对开明。换言之,最传统的地方,现代化程度其实最高。
  为简单起见,笔者把中国划分为三个区域:钱塘江以南沿海地区,长江下游也即传统的江南地区,及北方。若以乡村地区而言,这三个地区中,传统在钱塘江以南保存得最为完整,而其经济也最为发达,社会自治程度最高。长江下游次之,北方的各种指标则都相对殿后。
  经济增长依赖市场秩序,而市场秩序形成、维护、扩展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相对健全的规则、有效地执行规则的机制,以及人们尊重规则的习惯。社会治理之前提条件与此类似,同样依赖人们对规则的尊重和执行规则的机制。换言之,经济增长和社会优良治理,都有赖于规则、组织以及人们的规则意识。
  儒家恰恰提供了所有这一切。儒家强调礼、礼俗,这些就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儒家构造了宗族制度,这是基层社会最为基本、也非常稳固的组织。族中长老和德才兼备之人为族中领袖,其权威寄托在祠堂,依托祠堂执行礼俗,维持秩序。当然,通过这样的教化,民众也普遍具有规则意识。
  传统上,钱塘江以南的市场制度最为健全。上个世纪中期,权力控制、计划经济的大浪铺天而来。北方地区完全被改造,但借助于较为紧密的传统组织,钱塘江以南地区部分抵制了这种制度扭曲。到上世纪70年代末集中控制权力略有松动,这些地区的市场传统就强劲反弹。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市场化不是经济学家引入的,也不是政府发明的,而是民众自发恢复的。而相对完整的传统观念、规则、制度,又为市场秩序形成、扩展提供了条件。
  钱塘江以南的社会治理体系:一方面是依托于法律的村委会;另一方面是扎根于习俗的“老人会”或者“理事会”。这样一种复合型治理架构,让钱塘江以南乡村社会的治理远远优于北方乡村。在北方乡村,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不再存在传统的宗族组织,而除此之外,村民几乎不可能自发组织。
  当然,随着城市化,人们熟悉的传统乡村组织必然发生变化。但迄今为止的事实至少证明了:传统绝非现代化的障碍,而是健全现代化的通道。反传统就是在拆现代化的墙角。今日中国人所面临的问题,恐怕就是基于儒家价值,重构现代制度。这听起来有点矛盾,但社会变化的理性之道本来就是孔子所说的,“因”中有所“损、益”,全盘重建只能是全盘破坏,而不可能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