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建筑共享空间设计新特点

2011-12-31李文帅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非对称界面空间

李文帅

摘要:共享空间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空间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它的功能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本文通过介绍影响建筑共享空间形态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理论基础,并且对国内外很多优秀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当代共享空间的构成及组织方式,尝试提出当代共享空间的设计原则,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共享空间多元新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大型公共建筑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现代公共建筑中,共享空间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空间形式,它广泛应用于商业、酒店、办公、文教等建筑中。并且,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各种思潮的涌入,它的功能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因此,对现代建筑共享空间的发展研究有更新的认识,才能为其创作的需要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新的设计提供更广阔的创作思路以及方法。

1影响共享空间发展的因素

1.1建筑材料、技术因素

从共享空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总结出,每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的发展进步都会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它的设计方法。建筑共享空间本身是现代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的发展,材料、技术的支持是共享空间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的创新极大的延展了建筑的表达方式,墨西哥建筑师恩里克·诺尔滕设计的墨西哥城酒店(HotelHabita),前身是50年代的一座旧的公寓楼。该建筑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只是在其外部罩上了一件半透明的外衣,这样模糊了建筑的内外界限,使得新老建筑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一座时尚的公寓酒店。半透明的喷砂玻璃,使得室内光线更加均匀、柔和,同时还有效地保持了室内空间的私密性,新材料的作用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结构技术、材料技术成为建筑共享空间发展的有力支撑,创新的结构形式与精美的材料细部依然是共享空间技术含量体现的着眼点。

1.2社会、文化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习俗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现代社会的人们在逐渐习惯高层建筑所带来的高效、高速生活的同时,也对其空间感受和空间趣味提出了更为高级的要求。另外,我们生活的后工业时代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在建筑艺术上表现为多种思潮、流派并存,多种审美标准并存。在这种文化的主导下,共享空间在满足现有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还要求体现出强烈的场所认同感和情境感;除此之外,设计元素多元化的要求也包含在其中。这些新需求、新变化使当代建筑共享空间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复合性质的空间类型,新型共享空间成为当代建筑空间中最具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空间形式。

2推动共享空间设计发展的理论基础

当代西方建筑思潮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一个否弃、超越与回归和重构的过程,并把自己引入了一种富有包容性的错综复杂的境遇。当代西方建筑思潮不可避免地要创造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而在这其中,解构主义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解构主义属于晚期现代建筑思潮的早期构成,也称后结构主义,其形式的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它保留了构成主义对空间中势的强调,进一步夸大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在建筑上表现为对已有的许多建筑母体进行夸张的处理,追求扭曲、斜置、破碎、冲突等美学效果,追求非理性与反逻辑的偶然机遇,它是借助理性的元素,表达非理性的内涵,是一种抽象的社会性建筑风格。这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人们对于建筑共享空间视觉要求的提高是同步的。

3当代建筑共享空间设计的新特点

3.1形态非对称

早期建筑共享空间在母体建筑平面中往往处于中心的位置,而当代的建筑设计理念则更注重对空间体验的追求,对中心地位的弱化体现的愈加明显,在设计中主要体现为非对称形态。新日内瓦大学医院综合体(图1)在平面的设计上采用了灵活的构图方式,在建筑侧面的露台和宽敞的两层高的连廊中,都是可以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弱化了医院犹如长方盒子堆砌在一起的呆板形象。同时,由各种艺术装置装点的步行街提供了文化支持,并起到了有创意的推动作用,将城市和医院联系起来,艺术和文化最终融入到医院当中,为公众、职员和患者带来了更大的愉悦。

功能的复杂性、环境的多向性、形体的多样性是当代建筑共享空间中心地位弱化、形态采用非对称的重要初衷。一方面,非对称的形态使建筑形态表达更加自由,能更好地结合内部功能,不同的功能空间、交通体系等在外部形态上得到如实的反映;非对称形态对周围的不同环境针对性地作出回应。非对称的形态布置不仅仅是平面上,更是剖面和竖向的。从外部环境到内部功能等诸多方面,非对称的处理积极地回应了人的视线、行为等不同影响和要求,建筑通过非对称形态与环境结合更为紧密、使内部功能布置更加合理。

3.2界面的消解

界面引入建筑学中的概念,是用来描述构成空间的实体部分,如墙体、屋顶、地面等,并且包括构成的结构体系、质地、肌理等要素,它反映建筑形态的表征特点,是人们所能感知的实在;而从空间角度出发,界面就是不同性质空间的交界处,比如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交界,建筑内部不同功能空间的交界。界面的消解一般理解为界面在视觉上的消失或弱化。从设计手法层面上说,界面消解主要的方式是形体变换,其手段通常是减少、分解面要素或把面要素转变为线要素,如实体界面的开敞、实墙面的后退、外围护界面的减少等,其中开敞式边庭的创造是高层建筑共享空间界面消解的主要手法。

布鲁塞尔的朱尔斯-博尔德特学院(图2)的设计概念是:建筑物的功能要明确和清晰,建筑物自身功能可变幻、可发展,其延展性也可进行调整。整个建筑最底层的外立面材料都是透明材质,人们进入学院首先进入的是一个带大遮阳棚的开阔大厅。大厅外面是过度的地带,公众可以在这里享受阳光和远眺风景,室内与室外没有任何遮挡联系在一起,消除了原来建筑界面阻挡视线的弊端。在这里,“界面消解”不等同于“界面消失”。 界面消解的主要作用一是增加其所在空间的连续性,包括建筑自身空间的联系和建筑与所在场所的联系;二是将其所在空间的若干个部分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具有新的场所秩序、相互渗透的整体。

3.3多重空间的穿插与复合

从社会总体的审美价值取向看,生活在后工业社会、高科技时代的人们迫切需要丰富的情感生活和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复合空间的多层次、多含义、复杂性在某种意义上正好迎合了这种审美心态,满足了人们对“多信息量、丰富感、复杂感”的需求。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女子文法中学创造性学习中心(图3),是将学校的艺术、音乐、戏剧和技术活动设施汇集到一个独立的6层新楼当中。建筑被分为两个部分,同时两部分又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公共空间、聚会点和交通空间在东半部分,围绕中央垂直核心区的布置,与既有的景观环境构成紧密联系。在另一个方向上,建筑西半部则是水平分层,是一系列灵活使用的教学空间。水平向的表达与垂直的建筑语言在中央核心区汇合,在这里形成一个交通、社交和非正式学习的动态空间。

3.4与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共生

建筑共享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不同构成元素,相互间需要通过整合实现相互协调与合作,使之共生于一个整体之中。城市景观是城市空间的点睛之笔,将具有明显城市特征的景观要素延续至建筑共享空间内部,是使其“城市化”的重要手段。

建筑共享空间的渗透性指的是共享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在整合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打破原来界限和概念,相互融合,赋予建筑与城市整体与连续特征的过程。具体表现形式有:把经常运用于室外的材料运用于建筑共享空间中;把城市室外空间元素融合于建筑共享空间中等。韩国京畿道的草莓妹主题公园(图4),将空间和功能进行流动性的组织,室内外装饰材料相互渗透,内外共生、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没有界限的整体,让使用者能够放松的融入到草莓妹的世界中。

4.结语

共享空间作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共享空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作为连接建筑内外环境的缓冲空间,在设计中既要考虑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又应对共享空间内部环境的影响有足够的重视。随着建筑物的大量建设,对建筑共享空间各方面的研究将变得更加重要。建筑共享空间设计所涉及到的设计方法及技术措施是相当多的,研究空间非常广泛,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共享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多,建筑共享空间的设计会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欢. 主题酒店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李志明. 约翰·波特曼的建筑理论与作品研究.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非对称界面空间
北太平洋海温Victoria模态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特征
非对称腹板束设计方法在地铁大跨变宽变高连续梁中的应用
从零开始学用智能手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交错群与旗传递点本原非对称2(v,k,4)-设计
中国汽柴油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的非对称实证研究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基于XML的界面自动生成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