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筝》教学设计

2011-12-31李美凤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放风筝反省

李美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并理解“堕、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联系社会背景理解文章主题。

2、 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我”的自我反省精神,并告诫学生,善于从小事中自我反省,做到“贤而内自省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悲哀”的感情基调。

联系社会背景多角度、多层次创新地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在我们初中语文学习阶段比较重要的作家:鲁迅。

他的文章大多是以批判封建礼教思想为主题的,人们将他的文章称为“匕首”,他就是用这一把“匕首”刺进人的心灵,让人们觉醒。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风筝》这把匕首来体会作者是如何批判封建礼教的!

二、解决字词、整体感知

字词

duò qiáo cuìsù shā juébié xiánwù shíwùjīnghuáng sèsuō nǜeshā

堕憔悴 肃杀 诀别 嫌恶 什物惊惶瑟缩虐杀

kǔxīngūyì

苦心孤诣

理解字词

肃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说达不到的。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我”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风筝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我”为什么惊异?

(3)“我”为什么感到悲哀?

4、学生回答:

(1)“我”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风筝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的心情。

(2)“我”在北京有积雪的天气看到了风筝感到了惊异。

(3)因为风筝让“我”想起了我对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所以我感到悲哀。

三、品析课文,感受“悲哀”

1、不错,“我”是为自己对弟弟的“精神虐杀”而感到悲哀,但那“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阻止弟弟放风筝。)

2、为什么说这一件事情会是“我”对弟弟的“精神虐杀”呢?(因为弟弟喜欢放风筝,看见别人放风筝,他会张着小嘴呆看小半日,会惊呼,会高兴的跳跃,甚至自己会偷偷的去做风筝,但被我发现后,神色“惊惶”,“失了色瑟缩着”,是因为害怕“我”的责骂,可以看出这时他已经是非常的害怕,但“我”仍然不能从破获秘密中得到满足,做出了更加粗暴的行为,“抓断”了风筝,并将它“掷”在地上,“踏扁了”。我粗暴的行为让喜欢风筝的弟弟彻底绝望了,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虐杀”。)

3、“我”的做法很明显让弟弟受到了很深的伤害,那么我当时为什么会那样做呢?(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理解为:“我”当时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在家里学习知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不应该在这里玩这些没出息孩子玩的游戏,所以我会那样做的。)

4、这也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悲哀:“我”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而造成了对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5、“我”庆幸的是看到了一本外国的关于儿童的书,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它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让“我”彻底反省了,这个道理就是:“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时候我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得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的堕着,堕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我”沉重的感情。)

6、 这时候“我”的心情无法安定,决定去向弟弟道歉,表达我衷心的歉意,但弟弟的“全然忘却”,让“我”不知所措,这又是我们需要去好好品味的一个悲哀:我的反省却没有得到弟弟的宽恕,心情反倒更加沉重了。

7、 为什么“我”认为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而弟弟却全然忘却,认为是小事呢?

生:也许弟弟认为当时哥哥做的是对的,所以忘了。

生:也许是因为兄弟之间的手足情,弟弟认为哥哥那样做是对我好,所以忘了。

生:也许弟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原谅哥哥,觉得这是小事,他不会放在心上的,所以忘了。

(因为“我”已经从封建礼教思想当中反省了,而弟弟却没有反省,仍然沉睡其中,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在弟弟的生活中这种现象已经发生很多了,以至于他的“健忘”和“麻木不仁”,这更让“我”有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8、这又是“我”的一个悲哀:弟弟的“全然忘却”让“我”看到了封建礼教思想对人们的毒害之深。

9、教师总结:这是我们看到的“我”的悲哀,作者想通过对“悲哀“这个感情线索让我们感受到了封建礼教思想对亲情的摧残,对人们思想的毒害。

四、创新总结主题

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来是“悲哀“的感情线索贯穿全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表达这样的主题呢?多角度、多层次的创新理解本文的主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1、兄弟之间的手足情

2、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3、对封建礼教思想的批判

五、挖掘精神,德育教育

1、“我”阻止弟弟放风筝距离“我”认识到错误已经离了二十多年,但我不因为时间之久而就让他过去了,而是选择了积极的向弟弟道歉,而弟弟的“全然忘却”,却让我的心情更加沉重,这看出了“我”有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看出“我”有一种知错就改,自我反省的精神。)

2、多媒体展示:

鲁迅说过这样的话:

自己做过的错事应该牢牢记住,并不是人家不记得就可以过去了。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

这些话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3、希望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能够更加的完善自己,从小事做起,从“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做起,让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加进步。

作业设计: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以“长兄”自居,而去强迫别人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试着写一段文字,忏悔自己,向别人道歉。

板书设计: 我:觉醒

封建礼教——精神虐杀——悲哀

弟弟:仍是麻木不仁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放风筝反省
记事簿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见贤思齐
放风筝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