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1-12-31夏素红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阅读者效率习惯

夏素红

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说话、识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就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亦称“求知欲”它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成份。良好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活动,有无兴趣的参与阅读的效果大不一样:阅读活动中,有阅读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阅读情感,从而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就会感到阅读很轻松。同时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阅读效率就高。只有如此,阅读训练才有效果,能力才有所提高。相反,没有阅读兴趣,阅读情感则在消积的情感的驱动下陷入被动状态,就会对阅读感到厌倦。同时感知、记忆、思维活动处于抑制状态,阅读的效率就低下。由此可见,要提高阅读效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的发生,实际是学习成功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某门学科成绩同这个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成正比,往往是由于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了优异成绩而产生对该学科的兴趣。盖茨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励起进一求得成功的努力。”由此可见,兴趣不光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成功的结果。阅读活动中也是如此,兴趣是阅读的动力,阅读的成功又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们在阅读训练中要把握好难度,让学生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感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实现阅读训练中兴趣良性循环,提高阅读效率。

兴趣有良性循环,当然也有恶性循环,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活动本身缺乏动力,这容易导致阅读失败,阅读的失败又会加深对阅读的厌恶。如此下去,阅读便会索然无味,大量的、高难度的训练容易 将学生陷入兴趣的恶性循环之中去。当学生表现 对阅读没有兴趣时,要分析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要想一切转办法帮学生克服这种消极情绪,主要的一条就是引导学生钻进去,学生钻进去了,也就有了兴趣。《学记》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

二、注意阅读思维的引导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说:“阅读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阅读过程中有一个思维加工过程,这个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加工是以内部语言的形式在大脑中通过思维活动完成的,表现出来也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阅读者的领悟、想象、联想 、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演绎 、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读者也就是在这些思维活动加深了对文字材料的理解。思维活动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理解程度的深浅和吸收量的大小。由此可见,在阅读训练中,引导正确,健康的思维对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有意义的。

高效的思维活动来自哪里?就是主要方面而言,它来自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引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亲历阅读活动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经验,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阅读不同作品。老师要善于引导不同的思维活动,就大的方面而言,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联想、想像。例如阅读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想 “骗子怎样诓人,皇帝怎样上当,群众如何瞒骗。”阅读冰心的诗歌《纸船》,要引导学生想像叠纸船的情景。阅读理论的作品,老师则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演绎归纳等抽象思维活动。

就阅读引导的核心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怀疑是思考的开始,只有善于怀疑善于发现问题,才可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理解才会深入,阅读的效率才会提高。学生思维的水平正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的循环往复由简单到复杂过程中慢慢提高的。

三、注重阅读知识的传授

常听到有些老师说:“阅读题考查的是能力,不是知识,注重能力的训练就行了。”这句话割裂了知识与能力间的联系。当然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任何一种能力都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阅读能力的形成也不例外。更何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信息,而任何一种新知识的形成都是以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的,无论是阅读知识还是其他知识的多寡对阅读的效率极有影响,我们又怎能轻视知识的传授。

阅读者拥有的识字量,词汇量,句式量越丰富,阅读感知确定的程度越准确,阅读的速度也就越快。阅读者掌握的章法结构,修辞逻辑方面的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也就越深刻。广而言之,与阅读者拥有的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越广博,阅读的广度越大,吸收能力越强。有一个常见的例子可以 证明这个问题。初中的学生比小学的学生阅读效率高,主要是因为阅读者在知识的拥有量上的差异。

所以,在阅读活动中我们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是阅读方面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的积累,章法、结构、修辞、逻辑的掌握,当然也包括基础性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四、注重阅读技术的指导

阅读是一种心智技能,它要求阅读者掌握良好的阅读技术的阅读技术。阅读者对阅读技术掌握的高低直接影响阅读效果的好坏,并且,不正确的阅读技术可能限制一个人在阅读方面的提高和进步。所以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注重阅读技术的指导。

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默读的时候,喉管里在轻轻的发声,有的学生在默读的时候喜欢用笔指读,这些都是有问题的默读技术,需要老师及时指导。

默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书,文字材料的意义由视觉感直接进入大脑思考。过程简单而速度快,喉管里的发声,钢笔的指读不可能跟上这个速度,容易限制默读速度的发展,同时,喉管里的发声需要大脑接受挤占思维时间,影响思维的质量。从而影响阅效果。

在阅读教学和训练中,我们还会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像和尚念经,声音小而速度快,没有起伏,没有重音,更没有感情和语调上的变化;有的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不是丢字就是加字,再就是错字,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该停顿的地方又连了上去。这些都是有问题的朗读技术,也需老师的指导。

朗读有其具体的要求:⑴眼看,口读和耳听,发音清楚响亮。⑵不读错字,不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⑶用普通话朗读,读得流利而有感情,符合不同的口气语调。⑷读出词语、句子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只有符合这要求的朗读才会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作用,才会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有作用,阅读效率才会高。

无论是默读技术还是朗读技术,其基础都是视觉技术。坐姿、视距、眼停、回视是否合理,是否保持一定的视读广度,都直接影响感知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

五、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

什么是习惯,心理学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习惯使人们遵循一定的方式去行动,习惯一经形成比较稳定,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有重要作用。

对阅读而言,我们要求阅读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积极紧张的思维连在一起的。我们要求阅读明确的目的同时要边读,边想,边动笔。因为阅读目的明确,对重要语言信息的搜索,选择才能准确而迅速,阅读中还常常会闪现触人深思的问题,会经常碰到一些极有价值资料。我们需要及时的笔记。如果一个学生养成这些良好阅读习惯无疑对提高能力是有意义的。相反,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的阅读效率就会停滞不前,再也难以上升,所以在阅读活动中老师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学家叶圣陶正是看到了良好的习惯对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意义。主张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总之,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猜你喜欢

阅读者效率习惯
“慢”过程 “高”效率
习惯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上课好习惯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镜头中的阅读者
论“三者”教会学生“用脑”写作文
好习惯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浅谈日语文学的创作背景对当今阅读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