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2011-12-31刘文娟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关键基础环节

刘文娟

提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中学语文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素质高低影响对学生创新品质的激活;引导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是基础;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关键。总之,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是个全新的课题,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把素质教育实施好。

关键词:创新品质;基础;关键;环节

创新是一种品质,它是人行为、作风所表现出的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创新本质,它深入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从而产生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创新品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几方面,它不是天生的,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

语文教育在中学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普通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语文学科教育,不仅要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视为已任,而且它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心理、培养创造能力上有着特殊的功能和极为广阔的天地。”“无论是从学科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第二渠道、语文教师工作特点方面,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呢?

一、教师素质及其教育观念影响对学生创新品质的激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形成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开放独立的人格。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老师把学生变成知识的仓库,把知识统统往仓库里塞,待需要时学生又一一翻出来应试,这样就形成了学生高分低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必须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对现有的优质教案、教参不盲从,并敢对之说“不”,我们应尽量从教参中挖掘出新的内容,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二)、语文教学尤其要民主开放,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

要想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必须有培育创新人才的适宜的空气,对于语文学科,尤其要注意的是打破过去“满堂灌成见,学生听不见”的陋习,开创民主开放教学的新局面。

要想达到民主开放的教学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1.调动学生主体,激发创新热情。老师良好的修养、渊博的学识、丰富多样的激励措施、目中有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积极因素。2、大力推行开放教学,给学生以创新的广阔天地。可以先学后教,可以学生教学生,可以集体治学,可以存在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可以竞赛,可以辩论……总之,打开语文教学之门,让学生走进来,自由自在地发表意见,手脚舒展了,眼界开阔了,心情舒畅了,创新也就出现了。3.大力推行民主教学,以民主唤起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老师不以师长压人,不以必须是这样的口吻训斥人,不以规矩限制人,老师问学生是正常的,而学生问老师、反诘、驳问也不失之无礼,师生共处在商讨知识、互相纠正、互相提高的学习氛围中,民主的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讲民主了,学生才敢发表不同见解,才有兴趣参加,才会激情迸发,才有创新。

(三)、语文教学要塑造学生开放、独立的人格,提供创新坚强的后盾。

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开放而又独立的人格,须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明确语文的主观性特点。是前人的看法就是的人的看法,是自己的见解就是自己的见解,是《教参》的意见就是《教参》的意见,别人有权评价,学生更有权谈自己的评价,正误且不论,这种民主的氛围必须形成。第二,鼓励大家分析各位同学的观点,对与错,要清晰明朗,不能含糊其辞,为什么对,为什么错,要请清楚楚。这是训练学生开放而又独立的人格极其重要的一环。第三,在积极参与的前提下,珍惜得到的正确答案,尽管是对方辩友当初的见解,也不能狭隘地拒之门外,这是开放而又独立人格的具体体现。第四,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做好穿插、牵引和总结工作,即使参与讨论,也要作好开放而又独立人格的榜样。

二、语文教学应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建立广泛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打下创新坚实的根基。创新不是空中造屋,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于提高素质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有意识地、主动地加强学习和积累,建立广泛的知识来源和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地接受知识和思想,而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可以说,创造伴随着知识,伴随着永无止境地学习和积累。

三、通过知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人的创造性思维起源于问题和对问题的解决,哲学家波普尔说: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触发新问题。所以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一)、引导学生敢于对教科书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教科书也并不是没有疑点和错误,因此,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大胆地向教科书挑战、提出质疑,引导他们阐明自己的见解,生成新的思维成果。这样做可以消除“定势”心理对他们思维的约束,不断产生创新热情、迸发创新火花。

(二)、启导学生敢于对常规知识质疑。语文中的常规知识,一般人总是默认的,与培养创新意识风马牛不相及,如果用反审的眼光,从创新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常规知识,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成语、俗语、谚语都是常规性的经验成果,一般情况下不容置疑,但他们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别成语甚至不定型,如“唾手可得"也作“垂手可得,“反唇相讥也作“反唇相稽,并不是错误。相反,多数人认可的字反而是错是,如贰分硬币上的“=字。所以即使常规认识也有错误存在,对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生应采取肯定和鼓励的态度。

四、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构筑创新品质的基石。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想象,任何一项创新都从想象开始,想象是创新这一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想象能力是创新的基石。因此,要想达到培养创新的目标,就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培养想象能力正是语文学科的长处。首先,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通过想象即可转化为心中的美景、醒人的哲理、生动活现的人物;其次,文学作品的鉴赏、比较、涵咏、体悟无不是在多个媒体揉合想象中得以实现的;最后,练习写想象作文,依据生活实际进行加工、创造,写出富有创造性的崭新的意境、崭新的生活、崭新的事物来,这本身就是想象直接参与其中。

五、语文教学要致力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创新的不竭动力。

皮萨列夫说:“谁要是珍惜有思想的生活,谁就应该清楚地了解,只有自学才是真正的学习。”语文自学能力是人才创造力得以形成发展的关键,所以有人说,创造力依赖于自学能力。语文学科培养自学能力应抓好以下六个环节:1.浏览调查。弄清楚自己对文章初步的审美感受是怎样的?文章的主旨是怎样的?有哪些知识点?2.涵咏体味。弄清楚自己的深层审美感受怎样?文章的精妙之处何在?作者通过什么方法达到精妙的效果?文章思想上的创新是什么?3.质疑释疑。文章主题思想全面准确吗?文章的表达可作那些改进?自己用文章的素材能写出新意吗?4.讨论切磋。5.复述总结。养成复述总结的习惯,对自觉提高认识,迅速有效地扩大积累也有莫大的好处。6.迁移创造。运用自学得来的认识和经验,解决今后遇到的同一问题、同类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观点,探索出新境界,这就是迁移创造。真正的创新人才,不但获取新知,而且获得最先进、最前沿的信息,充实创新的大脑,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一切依赖于自学能力,尤其是语文这一增智开智学科的培养和训练。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是时代的主题,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正确认识自觉承担的职责。当然,创新品质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精神和毅力,但是,只要我们态度明朗、矢志不渝,切实将其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就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增长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水平。

猜你喜欢

关键基础环节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鹏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