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1-12-31唐立雄
唐立雄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作为新时期最前沿的高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文探讨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工程实训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及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热门本科专业。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校作为人才教育基地,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日益重视。
一、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过去几年,一些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部分成果,但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若干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专业课程体系的定位不能与时俱进,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与市场脱节;
2 实验教学环节中的验证性实验比例较大,创新设计性实验的设置相对偏少,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开发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3 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相对比较薄弱,整个过程存在较多困难。
二、针对存在问题,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出以下改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在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专门培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此,我们必须认识和了解当前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明确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策略的不足进行及时准确地调整。
1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依据,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以及学科发展快等特点。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高校应当不断加强与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并依此整合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制定适合的培养计划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注重行业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创新设计等几个层次。其中公共基础课是大部分工科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一些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则是培养电子信息工程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发展相关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课和综合创新设计则是与市场最贴近的部分,主要由面向电子信息专业方向、体现学科交叉的特色课和反映前沿技术的专业限选修课组成。这两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实际动手能力,其课程设置应当主动适应市场需要。
2实验体系创新。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等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实验内容和实验体系创新,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其创新精神,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材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高校应当以培养应用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针对薄弱环节,结合自身的特点,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努力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以市场需求为参考,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实验课程体系核心,通过优化实验课程设置,适时整合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形成注重行业时代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验教学层次上,应当打破原来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努力拓展和丰富实验教学体系,由单纯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向多层次的实验体系发展。即必要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培养独立思考的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行选题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和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实验等多个实验教学层次。
3加强工程实训。工程实践训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巩固和深化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还能够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帮助。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环节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困难。一方面,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比以往有了较大的增长,原有的实习单位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学生实习。另一方面,由于担心安全管理和影响经济效益等因素,许多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收在校大学生的生产实习。如何培养和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地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各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为了克服现阶段工程实训的诸多困难,培养能够适应行业需求不断变化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丰富和加强工程实践训练环节。
3.1根据地方行业特色多方联系相关企业或公司,进行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方式,实现优势互补的工程实训模式,使学校能够建立方便管理、长期稳定的本地企业实习基地;
3.2多渠道筹措资金如中央财政资助、地方共建项目支持等方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校内综合实习创新基地,使部分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工程技术能力培养;
3.3采取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方式,在大四生产实习阶段鼓励学生自行联系质量较高且符合专业要求的企业或公司进行工程实训,并制定相关管理政策予以配合及保障。通过各种形式的工程实训,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不仅可以得到有效地提高,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
三、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如何根据学校现状及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来培养社会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勇于革新,争取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振文,王俊年,刘昆山.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02) . [2]陈文艺,张继荣. 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6, (04) . [3]李忠金,戚文君. 论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级实用型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