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方位探究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2011-12-31丁红枫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合作交流实践活动问题意识

丁红枫

[摘要]: 针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从而增强思维能力,激活创新潜力。

[关键词]: 探究欲望 实践活动 问题意识 合作交流

[Abstract] : The new curriculum advocates "active participation, ready to explor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features way of learning as to the issue thatbasic educationputting too much emphasis on learning by reciting. In this way,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refore, we need to create contex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and guide the students to actively explore, discover, experience, thus enhance thinking ability, activate the innovation potential.

[Key words] : explore desire practice problem consciousness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从学科领域或社会实践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使他们在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都获得发展。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

一、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情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对学生的情感起一种震撼作用,诱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小学生的闪光点主要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断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如有意识地请思维敏捷的学生领口令,朗读好的学生读题目,字写得好的学生抄写板演习题,善于观察的学生当小老师、指出板演中的错误,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对接受慢的学生设计一些较简单的或难度稍低的题目,有意识地请他们回答,并且要他们自豪地说:“我也很棒!”让学生从小就具有一种学习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这样做的结果,大大改变了课堂上生硬灌输知识的局面,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友谊和谐、充满情感和乐趣的智力活动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自觉学习着构建新知识的方法。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成功教育”的理论,创设各种条件,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让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自给自足”。从而诱发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情感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促进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实践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中,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主观条件。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观察、讨论、操作、合作学习、猜想画图等都是实践活动,到社会上调查、收集数据、提出问题、建构模型等也是数学实践活动。如何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主动探究,积极地进行独立的思考发现,我在教学中注重从生活出发,不断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性发展的空间,提供创造机会,使他们获得能力的发展。

1、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如在学完除法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小明拿着12元钱到超市购物,看到货架上标着:酸奶每瓶2元,雪碧每罐3元,方便面每包4元,饼干每袋5元,巧克力每盒6元。如果只买一样物品,钱刚好用完,他可以买哪一样?买多少?请你帮他参谋一下。” 这道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的,但教师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同学们在已有的购物经验基础上,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等实践活动,运用“求12里面有几个几,可以用除法计算。”这一知识点,很快算出了答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中增长才干。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践活动,可以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从而在群体的交流中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

如在学完《角的初步认识》后,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同学们纷纷交流、反驳、争辩,各抒已见、互不相让,最后老师要求同学们拿出剪刀动手剪一剪,一下子有了很多种答案。有的这样剪: ,剪出了5个角 ;还有的这样剪: , 剪出了4个角;也有的这样剪: ,剪出了3个角。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不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还丰富了对数学的认识和体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在动手中增长了才干。

三、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探究,促进知识的发展。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则主要靠后天的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是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学习解三步计算的整数小数应用题时,可以复印一些真实的发票,让学生通过调查熟悉物品的价格,在自己填发票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这样做,既学会了解题,还接触了社会,养成了良好的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个“问题银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暂时不能解答的问题存放在“问题银行”中以后解决,这样不仅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渗透“问题解决”的思想。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主持人”的角色。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不代替。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促进技能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而且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学生在小组中的学习潜力和管理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组中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和深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学困生得以帮助,让学生的创新技能获得发展。

在教学中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提出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主动探究中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发现学习”,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猜你喜欢

合作交流实践活动问题意识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