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地区产业发展阶段判读
2011-12-31刘竹卿
刘竹卿
摘要:对皖江地区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布局特征进行解读,判断皖江地区现在的发展阶段。从而为皖江地区将来的空间结构发展、重点城市定位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一定的规划依据。
关键字:产业转移 发展阶段
皖江地区位于安徽省中部皖江沿岸,自提出建设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来,皖江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其规模经历了几次调整,2000年皖江地区(8市29县361个镇428个乡)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88万人,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1.37%,占全省总人口的33.26%。如今皖江地区将合肥纳入,包括9市,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3.74%,占全省总人口的58.85%。其规模和影响力和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的到了进一步加强。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一、皖江地区产业结构简述
近几年,皖江地区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黄金水道、干线铁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皖江地区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现已形成以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机械等为主体的工业支柱产业群的雏形。区内近年来商业服务业产值不断提高,已初步形成以芜湖、安庆、巢湖为主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从分市经济结构来看,2009年皖江地区非农产业比重高达89.72%,尤其是合肥、芜湖和铜陵四座城市的非农产业比重达到了95%以上。
从经济结构的空间分布来看皖江地区的城镇的三次产业分工明显,同样呈现出了比较明确的发展轴线或区域。第一产业呈现出了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几个市县,包括寿县、长丰县、定远县、六安市、肥西县、肥东县等市县,这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第二产业的分布呈现出了“点-轴”发展特征。三个最为集中的发展“高点”分别为合肥市-肥东县、芜湖市-马鞍山市和安庆市。这三片区域第二产业总量明显高于其他周边地区。次之呈现出的是一条由长丰-肥东-巢湖-无为组成的发展“轴线”,其第二产业总量仅次于最高等级的合肥市等地区,呈现出了一条连续的轴线发展态势。长江沿线也呈现出轴线发展态势,但长江中段南岸(相对而言)是二产发展的洼地。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较均质,但同样出现了一定的轴带状发展的趋势。第三产业的发展轴线不同于之前的几条轴线,其更多的是呈现出了东西向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合肥为中心的六安-合肥-滁州周线;以芜湖-马鞍山为中心的安庆-池州-无为-芜湖-马鞍山轴线。此外,环绕九华山-黄山地区的第三产业也相对较发达。
二、皖江地区产业园区发展特征
根据安徽省2008年的统计数据可知,截止至2008年底,安徽省共有113家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包括通过国家审核的89家开发区和省政府批准筹建的24家省级开发区,基本上达到了每个县(市、区)都有一家省级开发区或筹建的省级开发区。通过国家圣河的89家开发区,包括4家国家级开发区;85家省级开发区;3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57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8家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1家出口加工区。2008年安徽省开发区完成的工业总产值达到全省的1/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全省的1/3;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达到全省的1/2;财政收入达到全省的1/5;新增就业人员达到全省的1/2。引进外资项目总投资达到39.5亿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72.2亿美元,开发区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正在稳步提升。
在对皖江地区产业发展特征的分析过程中,仅将已建成的开发区纳入研究范畴。皖江地区的产业园区面积已经达到了1220平方公里,占全省产业园区面积的76%;企业个数则占到了全省企业数的82%,达到接近2万家;从业人员数同样达到全省产业园区从业人员数的82%,人数超过120万人;工业总产值更超过了430亿,已占到了全省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的87%。
三、皖江地区产业空间布局特征
对皖江地区的产业区进行产业图谱的构建,可以发现皖江地区的产业空间布局较散,没有形成明确的产业空间结构,各类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现在虽然已经达到了足够的“广度”但在“深度”上明显不足。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上,同样存在于产业园区的功能类型上。皖江地区的现状产业类型较相当多,产业功能主要包括食品、机械、汽车、材料、纺织、电子、电力、化工、生物、软件等等各个方面,但是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园区。
在皖江地区产业园区所涉及的超过40种类型的产业中,可以发现一些发展规模相对庞大且成熟的产业类型,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加工、食品、机械、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纺织、电子、化工等几类。皖江地区在不断将产业做多、做广的同时,应当注重形成产业集群将产业做强、做大。
四、小结
1)从产业规模来看,皖江地区承担了安徽省绝大多数的产业功能,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局部凸起和轴线特征。重点发展轴线为长丰-肥东-巢湖-无为发展轴。
2)从产出效率来看,皖江地区产业园区的地均工业总产值在空间分布呈现出了跳跃式的局部凸起特征,并且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
3)长丰-肥东-巢湖-无为发展“轴线”,在工业总产值和企业数量上虽然都较突出,但是其生产效率却意外地较低。可见,皖江地区的产业空间结构仍没能得以合理地构建,如果希望构件一个明确的产业发展轴线,则需要提高该轴线的产出效率。
4)皖江地区的产业空间布局较散,没有形成明确的产业空间结构,产业园区需要专业化并形成自身特色,从而构建合理的产业集群。
5)未来需要进一步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开拓招商选资和环境影响评价,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并对开发区加强指导、统筹规划、突出特色、集约用地合理建设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
[2]安徽统计年鉴2010.安徽省统计局.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
[4]《安徽省“十一五”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经济研究所.2004
[5]《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
[6]《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安徽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2009
[7]倪鹏飞.2008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倪鹏飞.2010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戚本超 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