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
2011-12-31胡志林
胡志林
摘要: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化学工业发展迅猛,化工企业前景远大。“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方向就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能源、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技术型、复合型、知识型的中高技能人才又是企业人才中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化工 双螺旋式 人才培养
引言重庆是全国重要化工基地之一,长寿、万洲、涪陵、潼南、荣昌等地区化工园区星罗密布,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比如,长寿化工园区已形成了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成功引进英国BP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德国巴斯夫、荷兰帝斯曼、香港建滔化工集团等81家企业。据有关机构调查,重庆化工行业中高技能人才缺口达10万以上,其中化学工艺专业技能人才占90%。因此,打造实力强劲的化工实训基地,培养更多企业急需技能人才,既是学校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
1.化学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1 应试教育体制下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知识的系统性,主要强调的知识逻辑性和相关性,但在大多数学校“2+1”的教学体系中显得知识点过深、过于形式化,广度不够。例如,要对《化工工艺学》课程的离心泵单元操进行教学,将要牵涉的知识点有:《化工过程及设备》柏努利方程;《化工机械与设备》离心泵的结构;《化工自动化仪表》压力表、温度计和流量计;《化工识图》化工工艺图;《化工仿真》离心泵单元操作仿真等,表面上知识点完整系统,实际上现在学生无法将其关联。
1.2 学科体系中知识针对性不强。学科体系中,培养学生是按照大多数人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先文化基础,再专业基础课,后专业课,中间穿插验证性实验、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表面上知识点有的放矢,其实针对性不突出。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时,不知道该知识与今后工作有多少联系;学习专业课时,按照当前学生的基本素质,已经把前面的大部分知识丢进东海了。
1.3 课程体系中专业技能发展不平衡。现在中职学校由原来的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三部分组成。一般来讲,原来中专学校教师理论水平相对较高,面对的学生几乎计划招生的尖子,因此,培养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讲轻做;原来的技校主要依附某企业或行业,师资来自本校或企业兼职,“师傅带徒弟”式学生会做但不会巧做,个体发展影响极大;职业高中几乎是原来普通高中临时调整过来的,师资主要从事文化课程教学,学校实训设施十分短缺,学生动手能力也就十分欠缺。
2化学工艺专业“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
2.1“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将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模式则将传统教学、模拟仿真、单元操作实训和应用型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2.2 构建“双引擎牵引”课程体系
“双引擎牵引”就是用“文明风采比赛”牵引公共能力板块;用“职业技能比赛”牵引专业技能板块,通过 “双引擎牵引”,把学生培养成“五好”(好人、好字、好文章、好技能和好印象)人才。在课程体系中,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将其分解成公共能力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公共能力模块分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等三小模块,要求知识面宽但难度不大,够用就行。专业技能模块主要以单元操作为主,将原有的原理、设备结构、仪表、环保安全融合在一起,通过模拟仿真、实践和实习来构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见下图:
2.3建设优质和精品课程
优质和精品课程建设出发点是宽基础、高素养和长技能。“宽基础”是理论知识够用就行;“高素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家庭和自己负责和有担当的人;“长技能”是使每一个学生有一技之长,全能并举。将《化学基础》、《化工识图》作为专业素养课程来打造,《化学基础》课程改变原来的知识结构,模糊知识的关联性,以项目实验来组织教学,以实验产品质量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学生产品中树立信心,掌握必须理论知识;《化工识图》课程除了对制图基本知识的了解外,重点把工艺图和仿真模拟联系起来,强调知识的相关性,围绕基本单元操作工艺流程图来组织教学和考核。将原来的《化工过程及设备》、《化工机械基础》、《化工工艺学》、《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工环保与安全》、《精细化工概论》等课程按照工业操作单元来编写教材并组织教学和评价,并打造成精品网络课程。
2.4 建立“橄榄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所谓“橄榄型”,就是少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一是在市级和国家级“文明风采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中斩金夺银;二是到更高一级院校继续深造;二是大部分学生就按照“五个好”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毕业即可获得一个或多个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和毕业证书;极少学生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体特点。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企业用工为标准,分层次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质量评价模式。
3对探索中化学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化学工艺类学生的培养要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化工行业也离不开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但是,如果采用以上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几点值得思考:
3.1学校必须加大教学投入,提高硬件设施。俗话说,好马要有好鞍配,有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实习实训设施无法满足需要,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只是纸上谈兵了。
3.2密切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联系。无论是澳大利亚模式,还是欧洲模式,他们让企业参与学生的培训,采用半工半读、定单式等多种培养方式,为学生提供生产一线操作和观摩机会。而我们国家的企业对学生的培养兴趣不是很大,因此,国家要在制度建设加以完善。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很多学校在抱怨学生素质下降的同时,也在思考我们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思想观念、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等都是目前约束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
3.4 加强学生素质和职场道德的培训。有些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将一些理论文化课删掉,实际上这些学校将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混淆了,现在大部分企业不缺少技能型人才,而是缺少一个有较高素质的职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