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默访谈录:“三十三间堂

2011-12-31胡亮张默

诗歌月刊 2011年7期

  主持人语:
  
  论及台湾诗坛,有一位必须大笔特书的人物,他就是安徽无为人的张默,是台湾“现代派”重要诗人之一,早在五十年代就致力于诗歌运动。生活的沧桑感和孤寂的漂泊感,成为他基本的思想感情,在大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又深深地烙印在他心中,这一切便激发了他对故土、故乡的无限怀念与思恋,其直接的动因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海峡两岸局面的缓解和获悉故乡亲人生活状况的信息,使他半生飘零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兰坡
  
  胡亮按:2009年8月7日,在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现实与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论坛上,为了抗议某香港诗人的发言,我在离席之后认识了另外一位离席者——张默先生。张默,原名张育中,1931年生于安徽无为,1949年赴台,1954年发起创办《创世纪》诗刊。张默写诗、评诗、编诗六十年,迄今已出版诗集十五部、诗论集六部、散文集两部,编选诗文集二十三种,为推进台湾现代诗发展、记录台湾现代诗历程做出过重大贡献。张默早年醉心于“超现实性”实践,后来又倡导“现代诗归宗”,均引领一时之潮流。新诗史家古继堂认为,张默诗“具有唐诗宋词的风韵”(《台湾新诗发展史》);批评家陈仲义也认为,“张默显然比他的同仁更乐于服皈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从投射到拼贴: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另一位批评家沈奇,则更为惜重作为编辑家和批评家的张默,他认为后者“通过历史所赋予的机遇,加上自身特具的禀赋,经由对创造性人物的支助与扶持,对创造性事业的参与和投入,从而最终在他人的或群体的纪念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论张默兼评其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