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手齐努力 社会扶贫谱新篇
2011-12-31陈国利
老区建设 2011年7期
星子县地处赣北,背倚庐山,面临鄱阳湖。全县下辖12个乡、镇、场、处,总面积894平方公里,人口26.1万,其中农业人口21.5万。“十一五”期间,省定重点贫困村12个,人口3.2万,占全县总人口14.8%。从2007至2010年,省市县三级定点扶贫单位共计安排22个,其中省直单位3个,市直单位10个,县直单位9个。四年来,以省、市定点单位为主,县直单位和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为辅的社会扶贫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扶贫开发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自身优势,扎实有效地开展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书写了新时期我县扶贫开发新的辉煌篇章。四年来,先后有省政协、省委宣传部和市政协、市人民检察院和市人防办等帮扶单位多次受到省市表彰。
一、社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我县12个重点贫困村,有2个地处山区,10个分布在鄱阳湖沿岸一带。由于受资源缺乏,自然灾害频发,交通不便和群众文化素质偏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这些村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相对贫困,2005年底,重点村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2006年“十一五”扶贫开发启动后,这些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惠及下,形势逐渐出现了转机,尤其是2007年随着社会扶贫的启动和深入,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至2010年底各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主要是路、桥、水利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变化最大。四年来,共计维修、硬化乡村道路52公里,溪桥8座;维修农田排灌沟渠16公里,清理、维修塘堰2.5万平方米,修建机电排灌站6处,新增装机容量650千瓦,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800亩;有48个自然村进行了新农村或生态村建设,“三清三改”和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产业化扶贫取得突破。重点村逐步形成了以赣北早熟梨、水产、饮用菊和茶叶为主,柑橘、猪、牛、食品加工为辅的产业化格局,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三是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全县12个重点村全部对村小学、卫生室和村办公场所进行维修改造或扩建,添置了硬件设施、完善了功能,服务能力大为增强。
四是群众生活明显提高。重点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990元,提高到2010年底的2850元。贫困户人数由2005年的765户、3442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406户,1839人。老百姓吃、穿、住、行、医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社会购买力显著增强,高档耐用消费品越来越多的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五是村级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不同程度得到了加强,村民整体素质提高,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一个个和谐文明的新农村正在各地涌现。
二、社会扶贫工作的作法和体会
“十一五”期间的社会扶贫工作,使全县重点村的群众受益,干部受教育,每当回顾这段时期的工作,我们便感慨颇多。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有效探索,“大格局”下的社会扶贫在整村推进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限于资金和物资的帮助,更多的还有精神、智力、技术、文化和信息等大量无形资产的支持。因此,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扶贫力量,充分发挥它们的资源优势,是摆在各个重点村、县扶贫办以及县、乡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们在社会扶贫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有了一些工作方面的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包扶单位领导重视是关键,包扶干部勤奋务实是前提,整合社会资源是基础,创新机制是重点,上下联手是保证。
一是包扶单位重视是关键。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形式和有益探索,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帮扶单位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一把手”的关心和支持。四年来,安排在我县的各级定点单位,先后有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1210人次到点工作,其中厅级干部181人次,处级干部332人次,处级以下697人次。省政协主席傅克诚、副主席朱张才,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副部长陈东有,市政协主席程来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德胜等领导,在百忙之中先后多次亲临帮扶村考察指导工作,慰问干部群众,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正是由于领导的重视,我县各地的社会帮扶工作才会出现勃勃生机。
二是包扶干部勤奋务实是前提。定点包扶工作是一项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工作,也是一条培养煅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好途径。重点村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扶贫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有时出力不讨好,这就需要包扶干部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务实的作风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满腔热情,克服困难,真抓实干。大多数下派干部不负重托,常驻基层,深入农户,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与村干部一道谋事创业,奔波忙碌。省委宣传部的李曜,省政协的刘海华,九江市人民检察院的王晓阳等同志,就是他们其中优秀的代表。他们以其爱民之心、扎实的工作和突出的成绩赢得了基层的称赞,多次被省市评为帮扶先进个人。正是有一批象他们那样心系扶贫、默默奉献的蹲点干部,才取得了丰硕的扶贫成果。
三是争取整合社会资源是基础。发挥单位或部门优势,是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途径。但是单靠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动员和争取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在各级定点单位的努力下,四年来共计争取到省、市交通、建设、水利、农业、林业、教育、卫生和文化等部门的项目投资730余万元,加上各单位自筹资金120余万元,各种社会捐助80余万元,合计整合资金1080万元,共计扶助生产项目42个,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投入项目126个,资助贫困学生98人次,助学金13.6万元。其资金额度与财政扶贫资金几乎占据着重点村扶贫开发总投入的半壁江山。还有除资金物资之外的大量无形资产,如智力、技术、信息、文化等各方面的支持,满足了农村群众各种不同的需求。
四是创新扶贫机制是重点。定点扶贫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大力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地方经济,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扶贫运行机制,坚持数年不动摇,不达目标不罢休。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定点单位不断总结和摸索,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扶贫干部常年驻点,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多数单位还出台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和奖罚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扶贫工作的开展。
五是上下联手是保证。社会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必须上下联手,相互配合。首先,各重点贫困村要珍惜扶贫这一历史机遇,抓住定点单位帮扶良机,动员全村干部群众积极投身这场扶贫事业。对帮扶单位工作上全力配合,与工作组形成共识和合力;要认真组织实施帮扶项目,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要虚心向他们学习,与帮扶单位结为亲戚,成为朋友。其次,县扶贫和移民办要主动与帮扶单位加强沟通,互通情况,协调关系,增进感情。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及时反映帮扶单位的工作业绩和好人好事,帮助驻村干部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定点帮扶单位与地方既是帮扶关系,又是同事和朋友关系,由于历史机缘和共同事业走到一起,实属难得。只有上下一心,携手努力,就一定能成就扶贫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责任编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