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农民工”
2011-12-31程宇航
老区建设 2011年7期
歌曲《北国之春》引来的话题
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首曲调优美、歌词动人的日本歌曲曾经风靡神州大地,迷倒了几亿中国人。这首曾被著名歌唱家邓丽君、蒋大为演唱的日本歌的三段歌词是这样的:
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木兰花开山岗上/北国之春天/啊北国之春天已来临/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不知季节已变换/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嫩芽初上落叶松/北国之春天/啊北国之春天已来临/虽然我们已内心相爱/至今尚未吐真情/分手已经五年整/我的姑娘可安宁/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棣棠丛丛朝雾蒙蒙/水车小屋静/传来阵阵儿歌声/北国之春天/啊北国之春已来临/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杯/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如果要问:“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许多人会不假思索地答道:“《北国之春》!”是的,此歌正是《北国之春》。如果再问:“这首歌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许多人也会立即答得出来:“怀念故乡!”是的,歌中唱的正是怀念故乡的浓烈情感,因为歌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唱道“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可是,如果要继续问道:“那么,歌中又是谁在如此深切地怀念故乡?”那可就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轻易答得出来的了。
那么,歌中如此深切怀念故乡的到底是谁呢?告诉你吧,不是日本的城里人,也不是日本的乡下人,而是进城打工的日本农民工!
其实,《北国之春》里面所歌唱的并不是日本东北地区或者北海道的北国风情,而是日本中部地区长野县一带的景致。那时候,日本经济持续增长,日本的民工基本都是来自新潟等东北地区的人。这是些特别能够吃苦耐劳的人。他们从这首歌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听到了自己想说而没有说出的心声。歌曲因为唱出了日本农民工的心声而迅速走红。到1979年,唱片卖出500万张,成了日本全国的国民歌。歌声还跨出国境,于80年代初传到中国,并因蒋大为的演唱而风靡中国大陆。1988年,中国大陆将其评为“过去10年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外国歌曲”。除中国大陆外,这首歌曲还在中国台湾、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美国夏威夷、巴西、蒙古唱开,成了一首起码为十几、二十亿人所喜爱的歌曲。
说到这里,读者朋友可能会感到惊奇:“日本也有农民工?”
是的,日本也有农民工。不仅如此,日本的农民工也是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过的社会现象;而且,日本的农民工同样为日本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只是,日本的农民工与中国的农民工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
经济腾飞“造就”了农民工
1955—1975年是日本从战败的废墟上实现腾飞的二十年。伴随着日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平均每年有72.5万“农民工”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部门的工作;其中绝大多数又是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50年代末至60年代则是“农民工”的大潮期。那时,城市就业人口的70%左右为“农民工”。“农民工”中90%为男性,大多又是没有成家的年轻人。
日本由于土地狭小,因而更加注重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因此,在日本的农村,只需老两口负责种地就足够了。没有多少事可干的年轻人于是纷纷离开农村,川流不息地涌向东京、大阪、神户等十大城市。源源不断输往城市的“农民工”,不仅支撑了日本高度发展的经济,而且自己也“被城市化”了。
由于日本非常重视基础教育,所以日本基本上不存在文盲,几乎没有不识字的人。这样,日本的“农民工”接受教育的水平和文化素质相对来说都比较高。进入城市以后,特别是到了企业和工地以后,他们不仅能够“听”得懂,而且还能够“看”得懂、“读”得懂,很快就能成为城市中好的劳动力。
日本当年的“农民工”大多是由企业自己下乡直接从农村一批一批招募来的,因而自然而然就成为一个个小集体,他们也习惯于采取集体行动。在他们离开村庄的时候,村庄里往往会为他们举行盛大的“壮行会”。当时,日本由于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时期,所以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不需要等待,马上就可以进入工作岗位。他们进入城市以后,由招聘的企业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
起初,“农民工”并没有得到与城市工人平等的待遇。他们工资低,欠薪事件经常发生;没有社会保险从事高速公路、隧道建设的“农民工”还身染“尘肺症”等职业病,有的甚至为此死去。
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的劳资纷争很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企业可以轻易开除劳工,劳工的权益基本上没有保障。当时,罢工、示威游行经常发生。后来,劳资双方的相互博弈推动日本逐渐建立起保护劳工利益的法律制度,而且其规定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完善。劳工保护制度使得企业不能轻易开除劳工,出现了所谓的“日本式经营”和“终身雇用”、“年功序列”等现象。直到现今,日本企业也很难解雇员工。企业如果以员工工作效率太低将其解雇,闹到法庭,输掉官司的往往是企业。因为在日本,法律是要保护弱势的。尽管企业可能在某些方面有道理,但因为企业是强势,被解雇者是弱势,所以输掉官司往往是企业。在这方面,日本的法律似乎对劳工很是“温情”,甚至温情到了“不讲理”的地步。但这种不讲理的“温情”恰恰较好地保护了民工的权益。
“农民工”给日本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其实还有对法律建设、城市管理、个人权益进步方面的促进。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农民工”,就不会有日本今天这样完善的保护劳工权益的法律的出现。
“农民工”转型得益于良性制度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间,日本完成了“农民工”的转型,比较好地化解了“农民工”问题。这得益于日本的良性制度。
一是有自由迁徙的户籍制度。日本没有城市和农村户口之分,甚至都没有户口本,只有所谓的“誊本”。一个人准备长期出行到外地的时候,只要把自己的“誊本”从当地政府登记迁出,再于14天之内到所到之地的政府登记即可。这种很自由平等的户籍制度,既能让劳动力自由流动,又不会因为户籍问题成为农民工和社会的老大难问题。从户籍制度上看,日本是自由迁徙的,“农民工”可以自由地选择。这种自由让其随着在居住地的登记而成为当地的居民,可以创造并且享受当地的社会福利。自由往来的户籍制度,有力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
二是住房有保障。居者有其屋,工作才能安定下来。为了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住房问题,日本的城市建有很好的公营住宅和住房公团体系。这些住宅当初就是为了接受“农民工”而兴建的。这些公营住宅、住房公团等保障房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日本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
三是有全民保险制度。在日本,雇用农民工的企业都要和其它员工一样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雇用保险等,完全一致,一视同仁。政府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工实行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随便失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失地再失业的社会问题。日本采取的是全民保险制度,进城的“农民212”都要加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雇佣保险等。正是这统一的全民保险制度,使农民工安定了下来。企业因为实行完善的全民保险制度,“用工荒”问题在日本便没有出现过。这种一视同仁的保险制度,看起来是增加企业的负担,实际上确保了企业的劳动力来源,使企业不会遭遇“劳工荒”,所以企业也乐意为民工投保。
四是有比较好的教育制度。日本全国实施九年全免费义务制教育,学龄儿童转迁,必须在3天之内到当地教育委员会报到,随即安排入学,不存在借读和赞助入学问题。因为就学没有地域限制,也就没有“高考移民”之说,每个学生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待遇和升学待遇。孩子的受教育问题解决了,也就解决了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和农民工的安居乐业问题。
“农民工”的负面影响
日本的“农民工"也有负面影响。主要有:
一是农村劳动力严重流失。现在,日本农村的劳动力被称为“爷爷、奶奶、姐姐”,主要以老年人和女性为主。从事农业的青壮年劳力不足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的初高中毕业生仅有很少人投身农业。目前,农业就业人口中,65岁以上的约占50%,农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明显减少。1999年日本农户为324万户,比1950年的600万户减少了近一半。过去,是“农民工”进城,现在,则是农忙季节农村需要“城市工”下乡做工,乡下人便到城里招募“临时工”。可结果常常找不到,于是就把眼光转向外国,到国外招人。“农业研修生”就是日本从国外招来的劳动力。如今,日本开始进入“高龄少子化”时代,农业缺乏劳动力的问题会更加凸现。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未来日本的粮食自给率还会降低。
二是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日本农作物种植面积已减少了大约一半。缩减种植面积和放弃耕作,造成了粮食自给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60%下降到现在的30%左右。
三是粮食自给率低。日本是依赖农产品进口的国家,粮食自给率仅30%左右,进口量大。1999-2001年,小麦进口量300多万吨,占世界进口小麦总量的3%左右;玉米进口量1626.4万吨,占世界玉米进口量的22.3%,是玉米进口大国。然而,主要作物大米在国内却处于生产过剩状态。由于国内生产成本高,加之市场需要多样化,近年来日本蔬菜进口量增加,特别是从中国进口量已超过美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是新鲜的露地蔬菜如葱、蒜、豌豆、胡萝卜、甘蓝等10多个品种。对一直依靠进口食物的状况,许多国民深感不安。
四是农户收入明显减少。1994年,日本平均收入为709万日元,2003年下降到578万日元,降低了18.4%。这就使农业经济面临着危机。
针对目前的现状和问题,日本政府将加大农业变革力度。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生物技术研究,培育新品种,开发普及新技术;支持从事农业生产的新人,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和技术以及必要的资金;开展规模经营,扩大水稻种植户的耕作面积,实现小麦、大豆、饲料的规模生产;推进经营多元化,支持农户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和收益更高的农业经营;对农业灾害引起的损失进行补偿;设立“农业特区”,放宽农业准入条件,以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和人才进入农业领域,以使农业面貌能有所改观。
责任编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