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情播洒帮扶路

2011-12-31张祥云彭生苟

老区建设 2011年7期

  陂下村距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府治南50公里,距富田镇政府西2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自唐代开基至今已有1000余年。古村依富水河而建,有“水陂之下”的含义,现有胡、罗两姓,400余户,1800多人口,97%的人口为胡姓。该村人多地广,地处山区,村级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村民靠耕种仅能勉强解决温饱,因此陂下村是我省老建扶贫村之一。
  江西省科协从2007年6月挂点帮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以来,动真情,扶真贫。在这四年中一如既往和当地群众一起,真情播洒帮扶路,始终坚守在陂下与贫困作坚实的斗争,为陂下村的扶贫脱贫作出了重大贡献。陂下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致富能力大大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07年的1.2万元提高到8.1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300元提高到6000元。
  
  一、传播科技、智力扶贫
  
  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帮扶组落实10万元,在村务大楼内建成了一个集科技培训、实用技术推广、图书阅览和资料查询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科技培训中心。还派出胡海华、熊春龙等三位技术骨干长住在陂下村进行蹲点帮扶并开展科技培训,同时,帮助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精神文明活动场所建设,帮扶组向陂下村赠送了实用技术光盘200余张和科普书籍上千册(套),建起村科普文化图书馆、科普画廊和农业技术阅览室。帮扶组还邀请省科技农业专家,深入陂下村了解实际情况,采取典型带动、现身说法、现场指导等方式,每年定期举办农业实用科技培训班,全方位做好服务贫困家庭工作,参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此外,省科协安排陂下村十多名种植骨干赴兄弟县(市)区接受培训,并赠送了科技书籍和光盘。通过科技培训,陂下村的低收入家庭由2007年的91户减少到现在的1EbbFoGU9kccnN1OENVyFag==3户,困难家庭由2007年的49户减少到现在的10户。
  
  二、扶贫扶智、治穷治愚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陂下小学校舍为砖木结构,建校时资金紧张,校舍设计简单,教学设备落后。为从根本上使村民摆脱贫困,帮扶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即向小学赠送了一整套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音响、光盘等价值2万多元,使得学校的教学条件大大改善,教学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帮扶组长期蹲点该村的胡海华、熊春龙和颜芳还利用各自专长为学生讲课,并与困难学生结对助学,深受群众爱戴。
  2007年的冰冻灾害发生后,省科协领导马上带了3千多元的慰问金,走访了陂下村的特困户和受灾群众。四年来,省科协领导走访困难群众的事例数不胜数,走访慰问金已达1万余元。
  
  三、改善设施、全方位扶贫
  
  在水利设施扶贫方面,为解决紫沙渠道严重渗漏问题,2007年,省科协筹资15万元硬化加固了2.5公里渠道,解决了该村800余亩农田用水问题。2008年,省科协对陂下村委会坛炉村渡槽项目进行帮扶,投入15万元,2010年提供帮扶项目资金7万元。2008年省科协投资20余万元做好了戴撑陂水库的除险防漏工程,使1000余亩干旱农田变成了增产创收的良田;投资10万元完善了下坪渠系加固工程,使200余亩水田和80余亩鱼塘告别了旱涝之忧;投资18余万元修缮了广陂垅面上的倒吸虹工程,全村600余亩农田灌溉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水利工程的完善保障了陂下村80%的水田灌溉。在产业扶贫中,省科协着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帮助扶贫对象增收方面,省科协筹措10多万元资金扶持该村的蘑菇产业、马铃薯产业、蔬菜种子制种业。目前,该村已形成了以养鹅、养猪、养鱼为主的养殖业,以蔬菜种子、平菇、金针菇为主的种植业,以柑橘为主的果业,以陂下红色古村为主的旅游业的“四大支柱产业”。
  
  四、完善办公条件、机制扶贫
  
  在省科协的帮扶下,2009年陂下村委会科普大楼落成,科普大楼一楼设置了一间能容纳300人的科普教室,并配备了电脑、音响等价值5万元的培训设备,为农业实用科技培训提供了方便。
  2009年12月,省科协根据该村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了蔬菜制种的规章制度,促进了陂下村蔬菜制种产业规范化生产。
  “宽阔平坦的致富路、规划整齐的新农庄、百姓致富的新产业、宽敞明亮的办公楼……”说起省科协,村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夸赞说:“我们村的变化真得感谢挂点的省科协领导,有了他们的真情帮扶,我们村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变化”。
  责任编辑: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