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抓产业扶贫 促贫困群众稳步增收
2011-12-31金少敏陈跃飞何勇
老区建设 2011年7期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是一个“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江南山区县,是“中国最美的乡村”。全县辖10个镇6个乡1个街道办,人口337055人,其中:扶贫开发重点乡镇11个,“十一五”重点村19个,有贫困户4230户,人口16518人。“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以来,该县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将乡村旅游产业和有机茶产业作为两大扶贫主导产业,从政策、规划、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建立了一批乡村旅游、有机茶产业示范区、示范村,为偏远贫困地区的脱贫减贫、经济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的最好产业。2009年接待旅客达490万人次,日接待量最高达15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61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6.67亿元,全县宾馆总数达190家,旅游从业人员近6万人;全县有机茶园面积达14万亩,年产茶6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61亿元,是国家茶叶标准化示范县、中国茶叶之乡。该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思路,着力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发展扶贫产业的合力
婺源县境内山青水秀,生态优美,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该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提出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世界最大生态公园”、建设“中国茶叶之乡”的目标,把生态旅游、有机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旅游管理委员会、茶叶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服务于乡村旅游、有机茶产业的发展。公路交通部门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有县通景区公路都铺上了柏油路或水泥路;水利部门开展了河道治理;环保部门关停了几家小型污染企业;林业部门大力组织开展绿化行动;茶叶部门制定了有机茶叶标准化生产实施规程;扶贫部门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大力改善重点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等,为生态旅游、有机茶产业的发展大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规划,明确扶贫产业的发展方向
对生态旅游开发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先后编制了四个层次的规划。一是围绕“中国最美乡村”品牌战略,聘请专家编制了高起点的《婺源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二是聘请专家编制具体的景区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扶贫开发,做好公路沿线乡村建设控制性详规;四是围绕国家徽州文化保护示范区,高标准编制了《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对有机茶产业发展,着力优化有机茶产业发展布局,由茶叶领导小组牵头制定了《有机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规划5年内发展高标准有机茶园5万亩。每年新种和改造有机茶1万亩,到2013年使全县茶叶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有机茶达8万亩。同时,对新种有机茶规划了山场、品种、面积;对改造有机茶规划了地点、面积、措施;对老、旧茶叶初制加工厂,进行了清查摸排,分轻重缓急逐年给予改造,对有机茶良种繁育基地,根据有机茶发展面积进行了安排,基本实现有机茶产业所需苗木县内自行解决。为了解决农民种植有机茶后顾之忧,规划引进有机茶精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
三、强化扶持,着力增强扶贫产业发展后劲
几年来,该县对生态旅游、有机茶产业加大了扶持力度。生态旅游产业: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县旅游股份有有公司先后投入10亿元,开发景区12个,其中4A级旅游区7个。全县筹集公路建设资金7.2亿元,改造,路基486公里,硬化景区公路32条237公里。同时,支持民营企业进军生态旅游,投入民间资金3亿元,开发景区5个,新建宾馆150余家,大大改善了该县生态旅游吃、住、购难的瓶颈。有机茶产业:对新种有机茶,每亩补助2000元,改造有机茶每亩补助1000元,改造茶叶初制厂每座补助3万元,良种苗圃繁育基地每亩补助8000元,对有机茶精加工龙头企业,在货款、贴息方面给予倾斜。据统计,几年来,该县发展有机茶产业补助资金达5000万元。同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该减免的减免,该免征的免征。
四、农户参与,着力拓宽贫困农民的增收渠道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其中农民身份的就有2.3万余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如秋口李坑村,在旅游开发之前,有近400劳力外出打工,几乎每2人中就有1人外出打工,到2009年,全村外出打工的人数不到30人,全村达98%的农户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旅游带来的就业机会。全县农家乐总数由几年前的几十家发展到目前的近2000家,床位1.35万张,从事有机茶、砚台、旅游伞等旅游产品销售的达3000余家。县茶叶部门通过下发宣传资料,逐户登门宣讲等形式,把发展有机茶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让群众有进一步的了解,引导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有机茶产业发展中来,全县每年新种、改造有机茶达1万亩,其中: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种植的达8000余亩,参与农户达1800余户。县扶贫部门在19个重点村每年扶持资金5000元,每年发展有机茶50亩,现已开发有机茶3000余亩。
五、突出宣传,不断提升扶贫产业的知名度
首先是突出品牌,该县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发布了“婺源旅游经济发展历程、模式与对策研究——《婺源之路》”,该县生态旅游发展已成为一种模式、一种现象,面向全国推广。同时,在央视一套《朝闻天下》、四套《中国新闻》、《请您欣赏》等栏目播放旅游形象专题片,展示婺源形象,邀请中央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等媒体来该县采风,拍摄节目,不断提升婺源旅游知名度。县茶叶部门多次组织茶叶龙头企业参加全国各地茶叶博览会、茶叶包装展示评比会,6次获国际大奖,12次获国内茗茶评比金奖。“大鄣山茶”、“五龙山茶”、“婺绿春”、“灵岩剑峰”等一批品牌享誉国内外,“大鄣山茶”销畅欧盟市场,份额占我国有机茶的80%。
六、规范管理,推动扶贫产业做强做大
为了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县里相继制定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导游管理、宾馆管理、餐馆管理、旅行社管理、门票管理等管理办法,成立了宾馆、旅行社、摄影、农家乐协会,通过举办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高薪聘请资深旅游专家授课,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管理办法,参加全国厨艺大赛、导游员大赛等方式,使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制定了有机茶产业种植、加工技术标准,不准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积极制订标准,推行标准,实行标准化安全生产,提高了有机茶品质。
七、培育龙头,解决扶贫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针对旅游产业发展初期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民间资本的分散经营带来了景区点多面广,特色不明显,管理不规范,形不成规模效应的状况,2007年9月成立了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1.88亿元,辖景区景点12个,对外营销和景区深度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有机茶加工企业进行产业重组,合理布局规划,彻底改变散、低、缺的经营状态,现有茶叶精加工厂达到7家,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对外统一注册使用‘婺源绿茶“商标,大大提高了该县有机茶知名度,形成了有机茶产业集群,增强了集聚效应。
责任编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