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联四帮”促民富
2011-12-31尧文金
老区建设 2011年7期
安远县高云山乡是安远县最偏远的一个山区乡镇,有“十一五”贫困村4个。近年来,该乡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中心,以服务群众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主线的“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工作思路,以贫困村为阵地,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大胆创新联农村、帮发展,联支部、帮创建,联农户、帮提高,联产业、帮致富等“四联四帮”扶贫开发新途径,有力地助推了“十一五”贫困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十二五”贫困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联农村 帮发展
高云山乡地处安远山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素有“进乡上山十九弯,入村下水十里溪”的说法。为了改变贫困村面貌,该乡全力以赴抓落实,实施帮扶项目43个,实现了向群众许下的三个承诺:一是实现将水泥路铺到农户家门口。五年前,该乡四个贫困村都没有通村水泥路,其中有两个村还不通公路。贫困村圩岗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也是高云山乡海拔最高的村,由于没有通村公路严重制约了该村发展,通公路是村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为筹资金,该乡实行“四块统一”、分步实施的办法,将群众投工投劳、社会集资、整村推进、村村通等四块资金统一起来,实行两至三年分步实施的办法,硬是将8公里的山路硬化成了水泥路。按照这一思路,在“十一五”期间,该乡投入资金260多万元,为贫困村硬化通村水泥路18.6公里,硬化村组道路16公里。如今四个贫困村不仅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村组道路也纵横交错,水泥路面终于铺到了农户家门口。二是实现将汽车开过河。“十一五”初期,该乡圩岗、铁山等贫困村进村走的是人行桥,想坐车进村几乎寸步难行。为了实现建桥通车的愿望,该乡实行以乡、村两级组织劳力、职能部门提供设计监理服务、社会力量筹集资金等“三方挂钩”的方式,以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为引子,重点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联系香港旭日集团、赣州市工商联、外出成功人士等团体和个人捐资60多万元,新建桥梁5座43米,将进村人行桥彻底消灭,实现了多年来通车过河的愿望。三是实现将清水引到田间地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保证群众生产旱涝保收,该乡组织圩岗、濂丰等贫困村群众以“谁使用、谁管理”的方式,组织受用水利农户投资投劳。在维修过程中明确责任,实行由政府保大灌区,农户保小灌区,由政府提供水泥物资,农户提供沙石材料的办法,维修水渠6200余米,解决了4个村5000多亩耕地用水难题。
联支部 帮创建
该乡依托帮扶挂点干部的力量,狠抓贫困村村级班子建设,充分发挥老年协会作用,努力做好党建带群建工作,各基层党组织以“三送”活动为平台,积极开展以“帮党员、扶群众”为主题的“党员群众一帮十”活动。一是走访慰问困难户、帮扶贫困户。该乡结合“三送”活动,积极动员广大挂点干部、党员干部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一个党员帮扶十户农户的办法,做好党员干部的传、帮、带作用。累计对233户困难群众进行集中走访慰问,发放慰问金4.5万元,棉被140床,大米35袋,为36户困难户联系贴息贷款75万元,发展脐橙、食用菌等产业500多亩。在帮扶过程中,高云山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党员干部开展了“结对联户”帮扶贫困户活动,要求每个政府机关的党员干部要结对帮扶20户贫困户,始终做到“人在乡村,心在农户”,全乡结对贫困户540户,其中“十二五”贫困村的结对贫困户就占2/3以上。二是开展“争当党员贴心人”活动。在党员帮扶困难群众的基础上,该乡还同时做好对困难党员的帮扶工作,用行动换民心,主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对党员实行分类帮扶,对困难党员列入重点帮扶对象,着力在生活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创业党员,帮助协调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贫困村沙含村,困难党员大都是贫困户,通过乡党委政府的努力,该村21位困难党员都发展了脐橙产业,如今这21位党员都成了其他贫困户的致富带头人。三是落实“党员生日”制度。党员是广大群众的主心骨,又是贫困户发家致富的模范标兵,为体现党组织的凝聚力,该乡以支部为单位,每月按时为党员过好出生纪念日、政治生日两个“生日”,以表达党和政府对党员在扶贫济困活动中作出贡献的褒奖。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行动,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位党员群众的心坎上,大大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作用。
联农户 帮提高
该乡以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突破口,构建乡、村、组(社区)“自上而下”的劳动力培训体系,建立贫困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学习平台。一是以培训教育为基础,培育新型知识化农民。采取集中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三课”教育,即组织群众上好“政策课”、“技术课”、“文化课”,进一步统一群众科学发展、自力更生的思想,提升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五年来,在贫困村开展“三课”教育82次,发放政策宣传手册12000余本,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6200余份,发放“便民连心卡”1200余张。二是以培训转移为目标,实现农民转移就业。针对贫困村群众意识弱、技能差的不足,该乡大力实施“农民就业创业”工程,引导贫困村群众参与“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等培训,实行对接沿海高尖技术促进农民创业、对接县内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农民就业的“两对两促”模式,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发展。同时,针对濂丰、沙含两村安置较多深山移民的情况,专门组织培训基地教师前往移民新村,主动提供上门服务,帮助其选专业、选企业,帮助移民劳动力就业上岗。目前,该乡4个“十一五”贫困村中对外输出劳动力都在全村人口的30%以上,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50%左右。
联产业 帮致富
按照“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该乡积极帮助“十一五”贫困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布点,创设了“内菌外果”发展模式,并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一是在上濂片发展果业。几年前,濂丰村是该乡人口较多且比较贫困的村,村里的社会风气一直不好,发展产业的农户更是寥寥无几。2006年以来,该乡以贫困村——濂丰村为中心,带动周边的登丰、铁丰两个村开始连片开发脐橙产业,帮助果农开通果园公路11公里,开展果技指导600人次,建立千亩以上的脐橙基地2个。目前,濂丰村成为了产业示范村,全乡种植果业达1.2万亩,年产果近300万斤。二是在沙含片发展食用菌产业。以贫困村——沙含村为中心,带动官铺、圩岗两个村,积极帮助种植大户解决土地流转难题,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灵芝产业,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食用菌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共举办食用菌技术培训16次。目前,该乡建立食用菌示范基地12个,食用菌产业种植已达到1000多亩,年产灵芝350万袋,香菇200万斤。灵芝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不断拓宽市场,已成为安远县的又一个特色产业。三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经济。高云山乡地处山区,山多地少,面积辽阔,该乡充分利用山地优势,抓住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帮助农户种植经济林、发展油茶等产业,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改造毛竹林6000多亩、杉木林3200亩,带动全乡农村产业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为西瓜、生猪、优质稻、渔业等农业产业提供项目服务,实现各项目产值稳中有升。为农户产业发展提供帮扶贷款300多万元,解决了群众产业发展资金难问题。目前,该乡四个“十一32”贫困村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仅产业一项实现人均年增收200元以上,群众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责任编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