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历程及经验启示

2011-12-31刘清荣李志敏

老区建设 2011年7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历经制度变革推动反贫困(1921-1949)、救济式反贫困(1949-1978)、体制改革推动反贫困(1978-1986)、开发式反贫困(1986-1994)、攻坚式反贫困(1994-2000)、构建大扶贫格局推动反贫困(2000至今)六个阶段。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打牢经济基础,搞好政治保障,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华大地上反贫困斗争所向披靡、屡屡获胜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反贫困 经验历程
  
  “逐步消灭贫困,达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和为之奋斗的崇高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率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了数以亿计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梦想,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
  
  一、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基本历程与主要成就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曾经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大地上的反贫困步履就从未停歇过。以1949、1978、1986、1994、2000为节点,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贫困内容皆与当时的历史语境相关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而六个阶段的反贫困内容亦拥有相同的内核,那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位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曾说过的——中国的问题实质上是农民的问题;中国的贫困问题很大程度上即集中体现为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因此,中华大地上的反贫困历程始终是围绕农民这个人口众多、贫困程度颇深的弱势群体而展开的。
  
  1、1921-1949:制度变革推动反贫困
  在1949年以前的旧中国,中国农民的贫困归根结底是由封建剥削制度造成的。因此在1949年以前,反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推翻封建剥削制度,成为了真正意义上铲除贫困的治本之策。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封建剥削制度在中华大地上土崩瓦解,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因此大面积地消除了贫困,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第一次巨大胜利。
  
  2、1949-1978:救济式反贫困
  建国初期,由于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财政状况又较为困难,这一时期的反贫困主要采取的是救济式(输血式)策略,即依托自上而下的民政救济系统,对贫困人口实施生活救济。这种反贫策略针对的多为边远落后地区和因为灾难与战争致贫的人口,且仅仅保障其临界的生存需要。到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高达2.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97%。
  
  3、1978-1986:体制改革推动反贫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成为了农村经济的细胞,空前地活跃起来,这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从1978-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上升到397.6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1.25亿左右。
  
  4、1986-1994:开发式反贫困
  1986年5月,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此后全国各省地县三级也都陆续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确立了相应的扶贫职能。其后,划定了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带和一批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安排专项资金,出台优惠政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培育,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建立“造血”机制。从1986-1993年,59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6元提高到483.7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25亿下降到8000万。
  
  5、1994-2000:攻坚式反贫困
  1993年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用进入新世纪之前的7年时间,基本解决当时中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即实施著名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此项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投入宏大、参与广泛、效果显著,至2000年底,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483.7元增加到1321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8000万下降到3209万。“八七”计划全面实现,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6、2000至今:构建大扶贫格局推动反贫困
  2001年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总结了20多年来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部署了今后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该次会议的精神,国务院于当年6月13日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特点即是贯彻和执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大背景下开展扶贫工作,以尽快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扶贫成果,进一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状况,为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创造条件。
  其间,2004-2008年中央政府连续5年下发了五个“一号文件”,分别围绕农民增收、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涉及“三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部署。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人均1196元,扶贫对象覆盖4007万人。
  截至201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5年全球减贫事业成就的70%左右来自中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任徐晖介绍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发展和减贫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最早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在我们历数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六个阶段的过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党反贫困的理念与举措日益成熟与多样。从纵向看,由制度变革推动反贫困(1921-1949)、救济式反贫困(1949-1978),到体制改革推动反贫困(1978-1986)、开发式反贫困(1986-1994),再到攻坚式反贫困(1994-2000)、构建大扶贫格局推动反贫困(2000至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对反贫困的不懈努力与艰辛探索。
  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人更是将历代反贫困的理念与举措,成功地融入了当时的社会语境,将各个阶段的反贫困事业与当时的中心工作有效对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反贫困事业在各个阶段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特色:毛泽东将消除贫困视为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邓小平将消除贫困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江泽民将消除贫困视为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胡锦涛将消除贫困看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再从横向看,如今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扶贫移民、社会扶贫等扶贫举措的多管齐下与大胆实践,亦有力凸显了我党对反贫困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周密规划。
  
  二、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反贫困历史伟大成就令人自豪。而更重要的是,在长达90年的反贫困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对于我国反贫困事业的朝前推进,对于全人类反贫困事业的深入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借鉴意义。
  经验启示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中国扶贫开发经验中最根本的一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布朗认为,中国的扶贫经验值得世界学习,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最有价值的发展经验是制定并坚持有效的扶贫政策。而这种“制定并坚持”,归根结蒂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拥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这是一个主要依靠行政组织体系,自上而下的管理型治理机构。中国共产党依托这一垂直机构,始终把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将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扶贫投入。
  此外,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社会要摆脱贫困,求得发展,就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建国后毛泽东亦多次强调,中国的发展要走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1](P208)他指出“如果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问题也没有保证。”[1](P206)江泽民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