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

2011-12-31惠敏华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12期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但在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并不是完人,什么能力都可以超过学生,讲话像演讲家,板书像书法家,音色如播音员,这样的人是找不到的。要想真正地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注重扬学生所长,让学生争当课堂教学的主人,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探究:
   一、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动机
   马斯洛认为,满足了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学生也是如此,只有给他们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应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甚至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只是在学生思维的间歇处、迷茫处,给予及时的点拨。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经常安排学生走上信息技术讲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笔者改变原先对学生凶巴巴的态度,经常和他们打成一片,和他们一起活动,经常交流有关信息技术学习的信息,学生也一改对笔者敬而远之的常态,很快喜欢上笔者,也“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信息技术课,乐学好问,并在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中,滋生出更强的求知欲。
   二、重视个性差异,满足学习需要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元智能,但每个人具体的智能层面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不会拥有完全一样的智能层面,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也不一样。这就意味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改变以往教学目标单一的状况,针对同一班级中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的课内外结合、学科间整合,既要培养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也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让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选择相结合,把学生的个性差异当作课程资源去开发,让学生走上讲台,激发学习兴趣,让学习更自主。
   如在第三章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主题单元教学的方式。以文化无锡为主题内容进行整个单元的引领,在大主题的引导下,下设多个小主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爱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择适时进行疏导,这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容易产生学习需要。在细节处理中,如卷首语的撰写可以安排写作水平好的学生进行介绍和指导,封面设计可以安排美术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分析版面设计,色彩敏锐的学生可以向大家介绍基础的色彩搭配,技术好的学生可以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大家突破技术上的各种问题。学生的个性在教与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
   这样,让学生主动走上讲台,扬长避短,学生的个性差异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交流中既积极展示了各自的优势才能,实现了教育的课内外结合和学科间的整合,也拓展了信息技术学习的课程资源,更发展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三、优化协作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建构主义认为,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而独立学习、倾听、交流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方式,应由原先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在教师的主导下,在指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互助、学会协作,从而展开以小组团队等为单位的合作学习。笔者还经常根据学习情况、学习内容、学生个性,及时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小组的组合有时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合,有时按兴趣、关系、爱好自由组合。经常适时安排各种让学生走上讲台的自由活动,由学生推选出的主持人轮流主持,使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参与的“广言堂”。这样,转变了信息技术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当一个学生学会了与别人合作时,他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起点问题,但如若我们换个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它是优化协作互动的最佳契机。在第二章的硬件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模拟组装和实践体验的环节,班级中对硬件比较熟悉的学生则是异质分组中各小组的骨干力量,兵教兵让学生敢学敢做,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愉快。起点低的学生在其中学会知识,起点高的学生在其中得到更熟练的体验,获得更多练习机会,理论和实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在图片处理的章节中,异质分组对于起点高的学生只能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对他自身的帮助不大,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同质分组正好可以让水平相当的学生在技术上进一步进行深挖,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提高。在班级中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演示讲解又可以促进初学者的学习热情,在佩服与欣赏中营造出更佳的学习氛围,而介绍者获得了更大的成就感。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更加开放、丰富、创新、有活力。这对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享受获得成就的乐趣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四、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习发展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加德纳多元智能论指出,学生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不存在“差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因此,首先需要确定正确的评价观,完善评价体系。一方面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信息技术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那种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出他们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真正达到通过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目的。
   笔者在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首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平时,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情况有意识地做好自我记载,并放在自己的成长记录档案袋里;课堂上,由主持人做好课堂表现统计,在评价时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如当大部分单元的教学结束时,我们会有一个作品评价的过程。作品评价会从创意、色彩、结构、内容等多角度进行自评、互评、师评,要评出等级,更要列出评出等级的依据。但作品评价只是单元学习评价的一个方面,单元学习评价还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互助学习、遵守课堂纪律等几个方面。智力因素是评价的重点,非智力因素同样也是评价的重点。两点三线的评价可以充分体现一个学生完整的学习状态,也会让每一个学生客观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而这样的一种状态能让学生产生自信的同时知不足。古语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生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中,可以彻底放下因原先陈旧的评价方式而背上的心理包袱,学得更轻松、更自主。
   总之,重视学生智能差异,开发学生校本资源,让学生适时走上信息技术讲台,“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加强了教与学的互动与合作,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师生在教中领悟学,在学中领悟教;使学生在探究中学,在学中探究,在探究中评价,在评价中探究,从而使学习变得更自主。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