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1-12-31曲晶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12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决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离开语文学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而要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即在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识字
   识字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借助这一载体,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最佳的智能结构。首先,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尽可能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树立创新的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如利用汉字规律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注重音、形、义的结合,借助汉语拼音,使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在活动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语言的相互结合,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和字义的探求;最后,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创新思维可以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入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识记生字,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形近字换偏旁、编儿歌和顺口溜等方式解决难点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识字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二、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培养创新精神可以从质疑开始。质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笔者在讲读课文时,给学生充分读书和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同时,笔者还凭借课文中提供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称象》时,笔者问学生:“还有其他称象的办法吗?”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下沉到划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下每个人的重量,再把每个人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水缸舀水来称,就地RPm6MUqTgvRcBL3D54rcMg==取材,更加方便。又如学了《蝙蝠和雷达》之后,笔者让学生说说人类除了雷达以外,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想发明什么?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获取了相关的知识,拓宽了思路,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储备的知识,进行加工、组合,产生了大量新奇、大胆的创新思维,提升了创新能力。
   此外,笔者还注意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和幻想的能力。在阅读情景交融的课文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对于留有空间的课文,可以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填补空白。如在学习《狼和小羊》时,笔者就让学生想象狼向小羊扑去后发生的事;读了《小摄影师》之后,笔者让学生续编故事;学了《小珊迪》之后,笔者让学生补写小珊迪在换零钱的路上发生的故事。这些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
   激发学生写作情趣是开拓写作的源泉,也是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活动设计、活动实践和活动总结等各个阶段。教师应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认真地观察与思考,真正解决他们无事可写的难题。笔者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自命题作文,提倡怎么想就怎么写,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写作的思路。笔者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边观察、边体味,通过多种方式写事物。如写一种水果,笔者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水果带入课堂,用“看、摸、闻、尝”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越写越起劲,从中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由此看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无所不在。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尚志市一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