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案导

2011-12-31黎小慧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12期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案导学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如何将学案导学的理念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学生由“教师教”变为“自己学”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已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明确目标是关键
   带着目标学习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受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有时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课文之际,趁机点拨、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而学”“我要学什么”的首要问题,从而明确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笔者制定的学习目标有:①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②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②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通过探究和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抓住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从而把学生引入课文中。
   二、知识整理是重点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突破,是积聚经验、重构新结构、形成新观点、培养新能力的过程。当学生阅读课文的重点部分时,有必要梳理和提炼课文中的知识点,这有助于学生重新构建认知结构,加快学生学习的进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穷人》一文表现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这些主要通过“抱养邻居西蒙的孩子”和“不谋而合”来凸现的,这是学习课文的重点。学生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通过读、思、划、议等方式,从中悟出人物的精神魅力。通过这一“导学”行为,使学生学会了抓住人物言行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而形成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三、释疑解困是途径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疑难之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疑”,巧运“导”术,释疑解困,从而扫清学生阅读的障碍。如在学习《海底世界》时,由于学生不能理解贝类的活动方式,于是笔者首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巴”含有“粘住”“紧贴”的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出现“一种物体紧紧巴在另一物体上”的现象;最后,笔者再用吸盘式挂钩作实物演示。以上“导学”过程,使学生获取了感官印象,准确地理解了贝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拓展阅读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联系课堂内外,运用迁移规律,使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如学习了《少年闰土》等一系列以初识鲁迅为主题的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学习自读课本中的《军神》《小抄写员》等文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五、归纳巩固是着力点
   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不意味着“曲终人散”。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归纳、自我小结。“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结构。
   学案导学,将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深思和摸索的主题,让我们为之努力吧。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