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导语言的选择与运用
2011-12-31蒋瑾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12期
学生的课堂地位固然重要,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语言的引导和点拨上,它们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因此,教师要关注在主导环节中的语言展示。
一、导入时,优美的语言能给学生听觉上的享受
导入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它关系着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对课文理解的角度选择。虽然导入的选择取决于课文教学的需要,但导入的语言却是教师课堂语言风格的显现。对小学生而言,故事化和优美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优美的导入语言包含形象性、动态性和丰富性三个特征。形象性是指语言本身包含着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词语,学生产生联想以后,就会在头脑里显现出直观的画面,为他们理解、提高、内化所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动态性包含动词的选择和运用,选择好恰当的动词可以让语言产生动态感,使语言变得生机勃勃;丰富性是指运用恰当的修饰和修辞,使语言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同时听起来也悦耳。
如《老师,您好!》的导入语:老师的谆谆教诲唤起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憧憬;孩子们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健康成长,他们对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师生情,这是人世间多么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歌(补充板书课题)《老师,您好!》。这则导入语的总体特征是抒情,通过这一情感化的导入语,激发了学生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其中修饰语和感叹句的合理使用,使导入语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在听觉的享受中,进入了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课堂导入的特殊效果。
二、引导时,留白的语言能启发学生思考
留白的语言就是简练的用词和留白的用语。简练的用词是指所选择词语和句式必须简练,使学生一听就能知道引导的重心所在。留白的用语是指在引导语言表达的过程中,选择可以引发质疑或思考的语言或句式。
如《但愿人长久》的引导语,就是教师在重点突破环节的引导语。
师:看这段话,有一个明显的对比,中秋夜,人们是如此的——
生:欢欢喜喜。
师:苏轼却是在——
生:思念弟弟。
师:这两种情绪,有着明显的对比,请你试着读出这种对比。
生:齐读这段话。
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在为思念自己的弟弟而——
生:心绪不宁。
在这则引导语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了留白的处理,每一个引导仿佛都是不完整的句子,这恰好留给学生思考和填空的空间,所以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思路,填入关键词,以达到对文章理解的目的。另外,教师在处理引导语时非常简练,每一句话里都没有多余的词。
三、点拨时,简明的语言能让学生迅速理解
点拨是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内化知识、提升素质的重要环节。点拨处往往是学生已知到新知的结合处、疑难处、是内化知识处和感悟提升处。因此,选择点拨的语言至关重要,点拨的语言必须简洁、明白,简洁要求用词少,语句短小,尽量用较少的词来表达更多的意思;明白是指语义表述要唯一,不能引发歧义,使学生一听便懂。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虎门销烟》中,是这样点拨学生的:
师:能再具体些吗?
生:这一节作者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语,把销烟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生:还有“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非常形象,就像在我们眼前一样。
师:说得多好啊!经你们这么一说,头脑中没有印象的学生,恐怕现在也有很深的印象了吧。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
(学生齐读第三节,读得声情并茂。)
这位教师的点拨语言特别简明。“能再具体些吗”6个字,就达到了引导学生的目标,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就算完成了。其中,“能……吗?”用商量的语气使学生产生了亲切、温和的感觉;“再具体”三个字包含了对学生回答的肯定,以及提示了下一次目标。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既要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教师主导语言的选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