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走进课堂

2011-12-31林建华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12期

   一、提高认识,重视思想品德课
   《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工具。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让它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点经验:
   1.平等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与家人说说心里话》时,笔者了解到学生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想做家务活,可是家长不允许;不敢和家长说话……于是,笔者让学生讨论:“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总结:“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再去试一试,也许你就会获得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教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在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新的道德观念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是他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自去尝试“你会怎么做”,从而体验“人们会有什么评价”,并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农村实际,让品德教育工作更有特色
   利用《品德与社会》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但他们学习的目标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形成的原因来自于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时,笔者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达到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的目的。
   三、情境交流,让学生喜欢品德课
   教学设计应在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回归生活的课堂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比如有位学生带了一叠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载了他从出生到现在的点点滴滴,其中记录了很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长牙、第一次站立、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生病的经历……可以说这是对伟大母亲的一首爱的赞歌;还有位学生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各色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编织出来的。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使学生体会到父母为养育子女所付出的艰辛,从而使他们心中升起对家长的爱。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言语,不需要教师动人的讲解,在这种情与境的交融中,教学已经升华出了一种境界。
   目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这些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同时,只要我们下苦功夫,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使《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对学生发挥良好的德育功能。
   (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紫溪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