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探索

2011-12-31马文婷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12期

   一、历史学科课堂提问的形式
   1.延展式提问
   即根据延伸和展开已经了解或掌握的历史知识,提出相关的问题。如在教学《法律的起源》时,在学生基本了解了法律的来源后,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中西方思想家对于法律起源的不同观点,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思想家能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呢?”学生需要从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才能总结出答案;如在教学《海洋文明》时,在学生了解了希腊和罗马地理、经济等特点之后,笔者提出问题:“这些特征与海洋文明中的民主政治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所学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在每节历史课上,笔者都要提一些颇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但这种问题对普通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因此不适合多提这类问题,否则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2.体验式提问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或感受历史情境中特别的社会现象。如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时,当学生了解了北美人民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你身处这种情况下,会设计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来确保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笔者让学生思考,中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自救、发展之路?
   3.对立式提问
   这类问题主要包含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呈现截然不同、尖锐对立的观点。如在教学《经济全球化》时,可让学生思考,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融合的?应如何处理其关系;如在教学《军事技术》时,笔者提出“战争究竟是推动历史前进,还是阻碍历史进步?”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4.观察式提问
   即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图表、文字材料、音像资料等,回答问题。如在教学《服饰》时,笔者通过幻灯片,让学生观看了我国少数民族服装、中山装、清朝官服补子、护士服饰图片后,问学生:“影响服饰发展的因素有那些?”如在教学《法律的起源》时,笔者通过幻灯片,让学生了解了两河流域的《汉穆拉比法典》、古埃及的成文法典、古希腊的《格尔蒂法典》、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国的《法经》的主要规定后,问学生:“早期法律特点是什么?”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归纳,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反问式提问
   即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问题。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会不会入侵中国?”的问题;如在教学《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会不会成为法西斯国家?”的问题。
   二、提问的注意事项
   1.问题表述准确清楚,有针对性
   教师提问时,避免出现模棱两可、表意不清的问题。否则,学生会不知从何下手,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设计问题时尽量切合实际。检查学生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基本理解的这类问题,要倾向于一般同学的状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需要注意与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和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提问时,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梯度地进行,还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都有锻炼的机会。
   3.提问要把握时机
   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一些值得深入挖掘的观点,教师就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一步地阐明或深化自己的回答,从而扩大教学效果。
   4.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需从多个角度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学生会情绪高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的问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设计,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不宜刻意追求数量、形式,应随机应变,这样才不至于影响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唐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