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读写迁移的思考与实践

2011-12-31董弹方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12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感悟、疑问、想象、假设及情感的起伏与共鸣,这些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如何巧妙地安排读写迁移,使作文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中,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
   一、迁移在情感流露点
   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学生通过观察和体会,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此时,正是进行读写迁移的最佳时机。如面对着《桥》中那位面容清瘦,却在大灾来临时像大山般的老汉;面对着《慈母情深》中母亲那双疲惫的眼睛……当学生情感之门打开后,学生便会展露真情实感。
   二、迁移在文本空白处
   有些含蓄的语句或课文结尾,能给读者留下悬念或想象的空间,它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就像有双看不见的手,在召唤着读者去想象,这就是文本空白。抓住文本空白,及时进行练笔,不仅可以充实文本,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穷人》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桑娜抱与不抱,应该与不应该的矛盾心理活动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思考:此处矛盾吗?能将此时桑娜内心话补充完整吗?这样,不仅使桑娜善良、乐于助人的形象更加鲜活,文章主题更加鲜明,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三、迁移在阅读假想处
   假想是指学生通过对某个假设情境的思考,理解课文内容的思维方式。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假如邱少云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情况会怎么样呢?假如“我”跳出来,扯掉他的棉衣,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笔者趁机引导学生再研究课文,写一个情况研究报告。这样,学生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邱少云的英雄行为,而且学会了汲取课文素材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迁移在课内外的联系上
   教学应向课前、课后凸现张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这里的“问题”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把这些目标作为写作的要求与范围,让学生及时进行练笔,在积极的言语环境下学习语言,提升素养。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以曹操大败而终,在学生心目中无疑会产生曹操很无能的片面印象。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其他相关著作,之后再根据对曹操的了解,写一篇关于他的评价。笔者专门安排了一节语文课,让学生相互交流对曹操的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迁移在语言材料上
   尽管学生在词语方面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能自如运用词语的学生却并不多。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提取文本情境中的某些语言材料,内化为表现其他生活情境的语言。
   例如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中,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的那些语句非常生动,极具迁移运用的价值。当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一番品味之后,笔者让学生选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描绘一下自己和同学比赛跑步时的情景。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们精神抖擞地站在起跑线上,老师刚一挥手,我便眼疾手快地冲了出去。谁知脚下一滑,差点摔了个迎面朝天。等我调整好姿势向前跑时,发现其他跑道的同学已占了上风,他们个个跑在了我的前面。我心急如焚,把一身牛劲儿都使了出来,第一圈快结束时,我已经追上了两个,围观的同学开始为我加油鼓劲。这时,跑在我左侧的蒋勇有些沉不住气了,想跟我抢跑道,不料被跑在后面的同学撞了一下,抢跑计划落空,自己反而落在了后面……从这篇课堂练笔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灵活运用。
   这样的迁移训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其语言组织的能力,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修水县太阳升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