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学具功

2011-12-31廖瑞红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12期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动手操作被广泛地引入了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动手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也伴随着教材进入了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工具之一。下面,笔者就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学具,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利用学具,有助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的思考方法,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教学“同样多”时,笔者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地摆放整齐,其中渗透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其中渗透着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其中渗透着等积变换的思想等。
   二、利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
   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学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学生对所学图形有了基本认识以后,笔者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的学具,进行任意的拼摆。这些普通的学具经过他们的创意组合,变成了“小汽车”“大轮船”“小房子”“机器人”“美丽的花园”等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所学图形的认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利用学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有必要培养学生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在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先把学生分组,再让他们观察分几次才能把10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学生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做记录,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也体现出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利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学具的使用符合儿童认识规律,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表象知识,并诱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时,笔者先让学生把6个苹果分成2份,这时会出现3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两个人各得3个。笔者趁机问学生:“第三种分法与前两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立刻就知道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自然就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五、利用学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也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
   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把三根长短不一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在摆弄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笔者再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动态当中,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凭借学具操作直观演示,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珠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