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2011-12-31汪林生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12期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少教师并不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甚至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简单地再现一下课本中的实验现象即可。所以就算是上了实验课,学生也失去了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实验教学中,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一、走下讲台,融入学生群体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个教室都有讲台,但大多实验室却没有讲台。这是因为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而实验教学则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自由发挥,教师只负责个别指导。
当然,学生的自主思维并不是无目的的思维,它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进行预习。TJBALuvs28KRL53mascY0w==预习时,教师要布置预习提纲,并且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还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不同的实验方法。
要上好实验课,教师还必须做好实验准备,其中包括实验器材和实验理论的准备。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好实验,教师必须选择合理的仪器,查阅各种资料,收集实验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现象及相关解释,了解其他相似的实验方法,尽量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容应对实验中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
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做好了实验前的准备,学生才能在实验课中大胆地进行尝试和探索,而教师也才能以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去。
二、确立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地位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在观察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的条件和特征等。如果实验达不到预期目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检查实验,排除问题,直到实验达到要求为止。对于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耐心指导,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明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引导学生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实验课的主体,一切实验因果由自己决定。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时,他们就能积极地面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渐渐地,教师就会发现提问题的学生少了,爱动脑子的学生多了,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三、正确处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创新性的矛盾
中学物理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教师已经讲明了实验原理,介绍了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而对于初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来说,如何将课本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是每次实验课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了减少学生的盲目操作和错误操作,实验教师有必要做适当的示范操作。但示范操作不等于演示实验,教师应在示范操作中,着重讲述仪器的规范使用和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的示范操作是学生实验行为的标准,但却不能成为学生实验行为的枷锁。中学生的思想是叛逆的,思维是发散的,难免会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法。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的前提下,积极、勇敢地进行创新性实验。教师要表扬和肯定成功的实验,指出失败实验的原因。
因此,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奉献教师的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婺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