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彩的生

2011-12-31林瑞华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12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相关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并运用它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一、情境从生活中来,为教学奠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只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疲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蓝本,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知识。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时,以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仅会表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形成一种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他们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大人常常理解不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常理,他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情境。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笔者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的客厅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笔者则创设了唐老鸭与米老鼠比赛填图的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从生活中来,为创新插翅
   你可曾想过圆的面积还可以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来。在一次公开课中,有位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他直接揭示课题,问学生怎么求圆的面积,接着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体验、去经历。在我们认为不可思议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可谓精彩至极,学生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另辟蹊径,推导出“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论断;又如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他没有教学生认识量角器,而是带着学生去创造量角器,在创作新量角器的过程中,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量角技能。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能力从实践中来,为课堂着色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才能真实地体现其数学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笔者通过比较教室周围物体的长短、高矮,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在教学“认位置”之后,笔者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卧室,并描述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又如在学习了“统计”之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解释有关的数字信息,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正如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后,能把玩具和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总之,我们要将数学课堂生活化,就得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意识为前提。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实素材,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贴近,体会出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这样,学生对数学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让我们的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里童心灿烂,随快乐与智慧飞翔吧!
   (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武夷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