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不同年级历史学习目标的差异性设计

2011-12-31赵进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12期


   摘要: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不但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且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学习目标的确定,应符合本年级的学习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也要合理地定位三维目标,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多数学生的知、能、情、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教学目标 学情 差异性
  
   在新历史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的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制定出适合本节课各层教学的多元、有差异、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学习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标准的要求,如历史学科就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学习目标是通过参考《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高考考试说明》等内容,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来制定的。从操作层面上来讲,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结合国家的《课程标准》、江苏省的《教学要求》、考试院的《考试说明》的相关规定来制定学习目标。笔者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为例,来说明制定差异性学习目标的方式。
   一、高一年级学习目标的设计
   高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应侧重于对知识的“有效识记”“基本理解”和“历史思维意识养成”的层面上。如将古希腊的地图与古代中国的地图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知道地理因素会影响政治文明的走向,培养学生在分析历史现象时,考虑到地域因素的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定为了解希腊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希腊浩瀚的海域和优越的航海条件,促进了海上贸易和殖民活动的发达,促进了自由思想的产生,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而我国却是连片的平原和肥沃的土地,除东部外,绝大部分的领土都受高原和沙漠阻隔的影响,无法拓展广泛的海外贸易,还催生了人们发展农耕经济和依恋故土、安土重迁的保守观念,是专制制度形成的土壤。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与希腊之所以形成不同的政治制度,是与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在分析历史现象时注意地域因素的习惯和意识。
   在高一阶段,学生只要掌握这些知识,形成这种意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深究。因此在高一年级,教师要以略高于《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要求设计“活动单”,以保证高一年级基础性的历史教学。
   二、高二年级学习目标的设计
   到了高二年级,理科生只要掌握《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规定的学习内容,而文科生则侧重于“探究”层面的学习目标。如探究地理环境在社会政治制度形成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的?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学习目标定为探究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这一目标高于《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要求,但却低于《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由此,笔者设计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的活动:
   材料:斯巴达人(多利安人)是通过军事征服占领斯巴达地区的,他们在当地建立了严格的军事统治制度,贵族寡头政治(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国家权力集中在30人组成的元老院手中,公民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处于次要地位)正是和这种社会形势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在接下来的对外战争中,原有的专制统治制度不断加强。处于无权地位的奴隶是国家奴隶,他们经济地位低下,除反抗外,其发言权等于零。而多利安人的南下征服活动并未殃及雅典地区。公元前8世纪前后,当地居民以和平的方式组成雅典国家,在以后的岁月中,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进行制度改革。因此,在雅典民主制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也有过贵族统治,有过贵族与平民、工商业的矛盾,但最终还是平民、工商业者的力量占据了优势。
   在学生阅读了材料之后,请他们思考:斯巴达和雅典同位于希腊半岛,为何却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并进一步探究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高三年级学习目标的设计
   高三年级的学习目标定位于“认识”“感悟”层次,如通过辨别不同的地理环境学说模式,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不同民族的气质、性格以及文化渊源方面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为认识希腊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这一目标达到了选修《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由此,教师可以设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的活动。
   材料一:希腊全境满是形态不一的海湾,山岭纵横。它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这种地理生态环境使海上贸易和交通发达,古老的自然经济迅速转为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也改变了社会政治力量,城邦的出现使有了政治活动的中心,地域狭小使公民能广泛地直接参与政治生活。在进入阶级社会时,政权、财权、神权联合起来,共同推翻“一元化”的族权,地缘战胜血缘,形成以“个体向导”为倾向的文化渊源。
   材料二:关于孟德斯鸠与马克思的“地理环境学说”模式
   在学生阅读了材料之后,请学生思考:孟德斯鸠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地理环境的作用的模式在哲学观上有何分歧?你是怎样认识地理环境与人们的心理状态、民族气质性格和文化渊源之间的关系的?并请学生简要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不同年级对同一知识的处理是不同的,不同年级的教学应该是层次分明、目标各异的。如基础年级应该注重基础,以落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为主。只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习目标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作者单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