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教学
2011-12-31黄典军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12期
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广大体育教师创造出许多具体、适用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还能指导体育实践,培养各种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多年,潜心研究教学,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研究教法必先研究学法,教学相长
笔者在研究教学方法时,首先考虑学生的学法。“填鸭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都会造成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脱节。因此,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既要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即使教师教得再好,但学生学不好,就不能称作为“好教法”。所以,必须注意师生双方的有效配合,形成“双边性”的互动,即通过恰当的体育教学方法,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更加协调、和谐。
二、研究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既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外部活动和变化,又要研究学生身体内部的活动与变化。外部活动与变化主要表现在情绪、注意力和动作质量、出汗程度、面部表情等的变化。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力情况及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学生内部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生理变化等方面,如心跳、脉搏等的变化。这些活动与变化对学习效率和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体育教学要遵循人体运动的规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或他人的动作开始,再发展到根据个人特点,创造出新的动作。模仿与创造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模仿是创造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是模仿的发展和提高。明确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防止出现互相代替、相互割裂的现象。
三、研究学生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现状进行德育渗透,教师的榜样作用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德育方法的研究,如说服疏导、榜样引领、表扬批评等。特别是在表扬或者批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
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教育性,对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如跑步能促进学生形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集体性的游戏或集体项目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提高社交能力。再如在运动器材紧缺的情况下,教师要教育学生互帮互学、互谦互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个别学生会嘲笑、挖苦甚至欺辱一些运动水平低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多付出一份爱心,多鼓励别人。再次,体育中美的事物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极好的教育资源。整齐划一的队列,富于变化的队形,有力、柔美、敏捷、熟练的动作,开朗的心胸,刚毅的性格……这些极富美感、美意的东西,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体育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特点,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和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又能获得德育熏陶,生理与心理都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圆满达成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