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之面面观

2011-12-31邹敏华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12期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也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激起了波浪。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就成了历史教师的话题。本文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谈一些肤浅的做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从静态的“备教材”向动态的“备学生”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主要是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这种教学方法没有从“备教案”的角度向“备学生”的角度转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其突出了“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行为,适用性和合理性都较差,教学效果也事倍功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必一讲到底,学生不应死记硬背。教师应该在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生活经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后,以学生“学”的角度为出发点,为学生而备课,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站在“引导”的位置。
   在设计初三历史新课程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教学任务时,笔者首先考虑到了学生对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比较难以理解,于是在备课时搜集了很多图片、数据以及录像视频等资料,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凭经验笔者认为学生一定会感兴趣,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和融洽。在按照这个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内容以后,笔者进行了反思,虽然学生对一些图片资料、录像画面有一定的新奇感,但整个课堂气氛仍显得很沉闷,并没有达到课前所预料的效果。
   这一“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应该说这是一篇内容比较充实、比较容易上手的课,备课也很充分,为什么花了这么多的精力,而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却没有能够充分调动起来呢?教研组的教师共同探究后,发现关键在于教学没有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相联系。教师虽然备课充分,但脱离了学生实际,在单纯的“我说你听”的氛围中,他们无意提问,无法激起对原有知识的共鸣,更无法解决现有的疑问。于是笔者就立即调整教学方案,从“备教材”转为“备学生”。在另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就先请学生“回忆和介绍我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把各自掌握的知识展示给同学,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适当地加以补充、引导和激励。用已有的知识来激发新的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因势利导,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整堂课下来,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明显不同。
   同样一篇教材,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反差很大。教材是固定的,教材的服务对象是人,教师不能一味地“信奉”教材。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现有知识和兴趣的角度去“备学生”,要激发学生对历史教材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去“喂”教材。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一定要精心地“备学生”,只有真正做到“引而不牵”,学生才能“学而不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切实落实师生之间的“主导”与“主体”关系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听”,被动接受,应付考试是死记硬背,实际效果是一头雾水。也有一些教师借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宽松的、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等对学生的学习“放散羊”,完全由学生在绝对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讨论和评价,教师丝毫不予以合理、必要的指导和调控,把课堂教学演绎成纯粹的“活动课”,或由学生独立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教学方法都没有把握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压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样的历史教学就会陷入误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里明确地界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师生之间的“主导”与“主体”关系。
   笔者在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运用了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讨论式”方式进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小组参加讨论,可以随意、随时调整座位和讨论小组以及讨论的课题内容,然后再进行小组间的自由讨论。整个讨论过程均由学生完成,教师俨然是一个旁观者,这种模式下的教师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其结果一方面导致有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讨论中滥竽充数,对他们而言,这样的教学就是一种浪费;另一方面,导致学生思维表面化,总是隔着一层“纸”,无法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如学生对“二战爆发的原因”的探究上,一直停留在教科书中的论述,无法深入理解英、法“绥靖政策”,对“绥靖政策”的严重性更是避而不谈,或是没有意识到,或是在有意回避这个难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去“捅”一“捅”这张纸,使学生的认识走向深化;另外,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也缺乏教师的协调、指导,致使整个课堂乱哄哄的,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而对问题肆意发挥,甚至出现了知识性错误和理解上的片面性(如有的学生竟会认为希特勒很伟大等),教师却以“存疑”“不同观点”等不予干预。这实质上是放弃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出现了“教师取消论”的倾向。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主体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质,该作用的发挥要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着激励、促进、导引、培植等铺垫性的作用。如果离开了教师必要的指导和纠偏,学生的探索将是盲目的,其主体性作用发挥得越大,走的弯路越远。《纲要》中所倡导的“互动”,不仅是指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兴趣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三、师生共同参与历史教学活动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独立识别事物的发展,更多地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这是历史新课改的又一教学目标。在初三年级历史新课程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学活动时,笔者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没做太多的设计,而是组织学生谈谈“全球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学生的发言很热烈,他们纷纷从自己穿的世界名牌服装和鞋子,到家里用的电器设备来举例。有的同学提到了世界500强,从录像机到VCD到DVD到EVD到电脑的变化、自行车到摩托车到小汽车的变化。此外,学生还谈到了全球化对本地区、本国的影响。他们发现国际化在我们国家无所不在,但是我们国家真正国际化的公司和品牌却很少。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和发言显示了“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则在同学们讨论、发言时适时引导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零距离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最后引导学生意识到要紧跟新世纪发展的这一潮流,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自主创新的经济。而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关键还在于人才。同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对教材的内容预先进行设计,然后“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面对信息化的社会、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开放的学生,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显得过于单一。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给每个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给他们最大的自由空间,因此,教师也不妨“偷偷懒”,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我们的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要求,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硕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