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刊速览

2011-12-31

董事会 2011年7期

  The Economist
  2011年6月
  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红色警报
  对北美上市中国公司欺诈行为的关注度在不断升级。
  过去,在美国和新加坡上市的中国企业也曾面对过类似的指控。数量众多的指控引人深思:在北美这个上市监管如此严密的地方依然存在普遍的担忧,那么在香港,这个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最大乐土,以及中国内陆,情况究竟有多么糟糕?
  乐观者认为那些成为指控事件中心的市场本身可能存在特定的问题。这种说法有点道理,很多中国公司利用“反向收购”策略在美国上市,香港也曾一度流行这种反向收购,但最近十年已经受阻。在香港上市必须提供三年的利润证明,随后通过当地股票交易所上市部门和独立的上市委员会审核。对中国内地公司而言,通常还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反正至少这意味着大部分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都是真正的公司。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问题。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和香港的主要监管机构在3月底公布了一份报告,披露了17家投行的IPO活动,其间尽职调查草率、披露不严、访问主要客户失败(其对确认销售和收入十分重要)以及对潜在非法经营活动的调查不充分等问题不一而足。
  5月25日,有媒体报道超大现代农业涉嫌虚假经营,致其股价狂跌三分之一。而超大现代农业方面则严肃否定了该媒体的指控——不少人认为未来将会出现很多类似情况,足以让检察人员和卖空机构忙活几年。
  在中国本土,类似的欺诈指控却极少见,这或许是因为欺骗市场的代价有别。公司在美国上市,检察人员鞭长莫及;但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就没那么容易躲过监管了。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中国禁止卖空,而卖空机构往往是发掘公司阴暗面的高手。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许是沪深两市上市的严格要求过滤掉了可能存在的欺诈,但在批准过程中的猫腻大家就不得而知了。鉴于上述事实,如何鉴别公司好坏令人神伤,特别是一片同涨同跌的创业板。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11年6月
  IBM百年诞辰或换帅
  6月16日是蓝色巨人IBM一百周年诞辰,而五个星期后——7月29日,IBM现任CEO彭明盛(Sam Palmisano)将迎来60岁生日,而这通常也是IBM的CEO们任命继任者的时候。彭明盛最终选择谁来领导公司,对IBM继续走削减成本之路还是步入增长的新纪元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表面上来看,高管的更替不会对科技巨人IBM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近来惠普和诺基亚都不得不从外部引进CEO,IBM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其拥有数名合格的内部候选人,例如销售主管弗吉尼亚•金妮•罗梅蒂(Virginia "Ginni" Rometty),科技服务主管迈克•丹尼尔(Mike Daniels)。
  罗梅蒂,53岁,目前在IBM负责销售业务,之前曾任科技服务部门主管。这位在IBM服务了30年的老兵第一次引起彭明盛的注意是在并购普华永道战略咨询部的时候。通过这项价值39亿美元的并购,IBM与客户公司的CEO形成了更紧密的联系。虽然彭明盛暴躁而有压迫感,令人窒息,但罗梅蒂始终能把握好分寸,知道何时力争、何时妥协。如果罗梅蒂当选,其将成为IBM公司第一位女性CEO。同时,IBM也将超过卢英德(Indra Nooyi)的百事公司,成为全球由女性执掌的最大公司。
  丹尼尔,56岁,从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IBM。他的履历和罗梅蒂很相似,有销售和服务经验,还在东京担任过要职;现在全权负责科技服务部,相当于掌控了IBM年收入的60%。最近几年丹尼尔在削减成本方面战功卓著,2005年丹尼尔接手了技术部门后便开除了上千人。丹尼尔以和蔼可亲著称,不似罗梅蒂或者彭明盛性子那么烈。
  罗梅蒂以激进的工作理念著称,如果上任,很可能最为关注公司的增长;而丹尼尔方面,较之提升销售业绩,更善于削减成本提高利润。究竟选择谁接任彭明盛尚未可知,最终还得由董事会根据优先考虑的因素决定,但显然董事们不愿意失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董事会已经同意两人的激励升级方案,条件是他们再在IBM呆三年。
  
  Director
  2011年6月
  一夜成名的烦恼
  新产品一举成功,但接下来呢,如何将突如其来的成功转变为可持续的增长?
  伦敦的Quercus,一家很小的独立图书出版商购买了一本不起眼的瑞典犯罪小说的版权,不想这部斯泰格•拉尔森的千年三部曲一举成为了全球畅销小说。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Chillingo,这家小型的手机游戏发行商从芬兰籍的发明者罗维奥手中买下了《愤怒的小鸟》的发布权,而其不负所望,成了世界级的游戏。去年10月,Chillingo被游戏巨擘美国艺电(Electronic Arts)以2000万美金抢购。
  诸如此类的事情,绝不在少数。
  “如果管理不善,未预期到的突然增长对于公司而言其实十分危险。”MacIntyre Hudson会计师事务所经营策略团队主席Chris Stratton警告称,“如果管理团队不知道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业绩飙升,会导致公司全盘崩溃。”Stratton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的优先事项很明确,由主到次包括:改善现金流,推进产品制造和分销的完成,增加劳动力以及维持客户服务水平。有时候来自外部的帮助和专家能够扶持公司度过这个重要关口,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上述四种主要事项中,现金流应该摆在首位。每每在新产品成功后的兴奋状态下,现金流总被公司置于脑后。为了不因现金流断裂而导致全盘失败,公司应当尽快建立起财务模型。当订单在几个月内无法变成收入时,获取信贷就变得至关重要。而要实现长时间的增长,就要发掘更多能够提供长期融资的途径,如通过抵押获得经营场所,通过资产融资获取机器厂房和IT设备。银行答应贷款,一般是基于对公司商业策划的认同,商业策划一定要提供合理的预期和现实的业务计划;银行会考察公司的应变方案,包括如何应对不利情况和有利情形。总之,银行并不喜欢突然惊喜,因此,面临意外增长的公司要与银行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定期会面。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年6月
  决策12问
  在高管承担着风险作出决策之时,他或她总会依赖于手底下的参谋团队所给出的战略行动建议。毕竟,这个团队比高管本人更深入地研究了战略行动的前前后后并全面分析了利弊,而高管通常没那么多时间。问题是,总会有偏见悄悄潜入参谋团的推理论证过程,而且常常会危险地扭曲团队的思考。一支对自己的提议十分自信的团队很可能下意识地不去考虑与其理论相悖的证据,或者太过看中某一个数据,又或者在与其他商业案例作比较的时候犯错。
  因而,在作重大决策时,高管不仅需要仔细回顾建议的内容,而且应该回顾得出建议的过程。为此,不妨询问12个问题,12个刻度,恰与时钟刻度吻合。
  询问自己1.检查个人利益偏差:参谋团队有没有可能存在动机性错误,即基于自身利益来给出建议?2.检查情绪直觉:建议中有没有情感动机,即渗入了个人的爱憎情绪?3.检查团体盲思:团队中有不同意见吗,是否得到了合理的考量?
  询问参谋团 1.检查显著性偏差:参谋团对于目前情况的判断是否受到了过去类似事件的过多影响?2.检查确认性偏差:考虑过其他可行的方案吗?3.检查易获得性偏差:如果再给一年时间来作出决定,还需要什么信息,现在可以再多找一些吗?4.检查锚定偏差:知道数据的出处吗?有没有未经证实的数据?是从历史数据中推断的吗?锚定数据的动机是什么?5.检查月晕效应:团队有没有假定在某一个方面成功的人或者组织在其他方面也会成功?6.检查沉没成本谬误、禀赋效应:参谋们是否过于看重过去的决策历史?
  询问建议本身 1.检查过度自信、计划谬误、乐观偏差和竞争忽视情况:基础方案是否过于乐观了?2.检查忽视灾难的情况:对最糟糕情况的预计是否足够,可能更糟吗?3.检查损失规避:参谋团是否过于谨慎了?
  通过使用上述实践工具,高管能够建立起更为优越的决策程序,降低偏见的影响,提升决策的质量。麦肯锡最近对1000宗投资案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如果公司能够降低偏见的影响,其投资收益可以上升7个百分点。总之,无论经理人如何地富有经验和称职,他在决策判断中也可能失误;只有严格的决策制定过程才真正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