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员“门事件”愈演愈烈
2011-12-31综合
领导文萃 2011年21期
“门”是如何“建成”的?
像云南艳照门这样与“色”有关的“门”占据了此类丑闻的大多数,也是最吸引眼球的一类,官员们某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撩拨着人们窥私的欲望。
仅次于“色”的便是“财”,此类事件大多牵涉贪腐,最有名的当属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的“天价香烟门”。
还有一类“门事件”与官员的说话有关,一些“雷人雷语”很容易酿成民意沸腾的事件。比如2010年7月南京化工厂爆炸案发生后,江苏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徐光辉逼问现场采访的记者“哪个让你直播的”,由此酿成一桩“直播门”——此类“说话门”一般不涉及贪腐行为,更多是对官员心态的一种监督。
至于这些“门”是如何“建成”的,则当属新的传播技术“居功至伟”。“这些被曝光案件的严重程度远比不上官方自己调查披露出来的涉及几个亿的案件,但是为什么这类‘门事件’比较火?就是因为其中有新媒体、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中山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教授倪星说。
记者的统计印证了倪星的判断——绝大部分“门事件”的起源地都是互联网。其中,又以论坛发帖曝光的形式为主,2011年以来通过微博曝光渐成新趋势。
牢狱之门还是旋转门?
对于那些选择在网络曝光丑闻而非去纪委举报的发帖者而言,显然是看中了网络生成“门事件”进而推动对相关官员调查、处理的有效性。
相关地方政府对于五花八门的“门事件”也没有小看,且已逐渐形成一种应对模式。记者统计,“门事件”被曝光后,相关政府或纪委几乎都会组建调查组进行调查,或召开党委常委会决定对当事官员的处罚,以应对民意。免职的处罚决定更屡见不鲜。
而舆论亦对另一些地方政府的处理手段存疑——他们在第一时间积极回应后,就再没有了下文。2011年6月,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法院院长范海涛遭遇“开房门”,樊城区委立即明确表示,已成立联合调查专班,迅速调查,并承诺将根据调查情况进行认真处理,但至今仍无后续结果。
“社会越关注、越荒唐、高层领导越批示,越有人重视,就处理得更严重些。但要是没有批示,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也不是很久的,关注度一变,那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倪星说。
事实证明,并非所有的“门事件”都会以官员落马告终。在有的案例中,有关官员不过是走了一道“旋转门”,仕途未受任何影响,或是绕了一圈又官复原职。
最典型的例子是“风水门”当事官员、重庆江津区委书记王银峰,这位正厅级官员曾要求某开发商停建并拆掉其楼盘,并抛出该楼盘“挡了政府的风水,这是衙门,知道不”以及“知道重庆为什么打黑不?为什么打黑?你这不是找打么”等观点,名噪一时。但王银峰并未因此被降职,只是在事发半年多后又重回5年前的旧职——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正厅级)。
进步还是悲哀?
每一次“门事件”的发生,都会带来一场网络上的围观和狂欢。
不少乐观的网民认为:接二连三的官员“门事件”已成为令官员违法违纪行为曝光的重要手段,甚至已成为“反腐利器”。
不过记者采访的反腐专家普遍认为,不必对“门”反腐怀有太大的期待。曾在最高检挂职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家弘认为:“门事件”只能偶然揭露出一部分官员腐败的行为。在整个反腐败的数据来看,它不是一种主要的依据。
倪星则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说依靠‘门事件’来监督官员成为一种趋势的话,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本来我们有这么多的纪检监察机构,我们还有法治,三令五申地完善各种制度,花大力气查办案件。结果反倒是这些非常偶然地被发掘出来的腐败吸引着公众的关注,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不觉得很滑稽吗?”
但至少从一段时间来看,这种滑稽的事件一直保持有增无减的态势。它们暗合着公众的社会情绪,又往往具备一定的娱乐化传播效应,或刺激眼球,或极为反常,或充满喜剧色彩。相关分析认为,这种丑闻令发现、挖掘出它们的网民获取了成就感。
(摘自《大家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