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的困境和破解
2011-12-31邓聿文
领导文萃 2011年21期
从中国的政治光谱及对改革的态度看,当前社会对改革本身就很难达成基本的一致,改革不能取得基本共识,就很难推动下去。这是中国继续改革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改革动力的丧失。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是从不损害或者有利于既得利益群体出发,民众对改革的热情渐失,乃终至消失殆尽。如今要重新凝聚民众的改革动力,既得利益者必须部分放弃已到手的利益。
难题之三是谁来“设计”改革。由谁来专司改革的设计?是否有改革的意愿和推动能力?这些都是未知数。
在“设计”改革蓝图时,存在一个上层与下层、中央与群众的对接和通道转换问题;另一方面,在中央层面,对改革的设计必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部门。这是许多主张改革的人士呼吁恢复国家体改委的原因。但体改委的人员能否代表底层民众的利益,其实还是要打问号的。
体改委主要面对的对象其实还是利益群体。他们是否有能力和意愿不受利益群体的诱惑:当他们基于社会公平而提出的政策建议与利益集团有冲突时,能否抵住压力,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因素。
所以,把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等让全社会公开辩论,在辩论中明辨是非。
现在的改革条件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人们的权益意识有了极大提高,改革不再是把自己的前程交由别人去代表或主宰。改革涉及“我”的利益,就需要征询“我”的意见。这可能会增加改革的协调难度,但未必不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另外,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也为张扬人的权利,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而对改革道路、改革方略、改革任务、改革举措进行公开辩论,最后达成的改革就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改革。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公共政策的公开过程,在改革的大辩论中,反而易达成改革的共识,凝聚改革的动力。同时,对利益集团也是一种极大的约束。
(摘自《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