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洱市思茅区农信社的信用边界重塑

2011-12-31董玄谭玥琳

银行家 2011年8期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总面积3928平方公里,辖4镇3乡、60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55万人,农业人口约1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983元。思茅区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从2000年的62万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7930万元,十年增长127倍;不良贷款占比从49.23%降到1.08%,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其基础是当地农信社2001年推进信用工程,重塑了农村信用边界,从而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本文将从这一问题的过程和效果展开。
  
  信用边界概念的含义
  信用边界是指信用作为资产的产权归属,产权定义为三种权利组合: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在小额信贷交易中,借方除了偿付本金和本金的时间价值外,多付出的代价是为了确定农户是否会到期还款的交易费用(信息费用)。当贷方确定借方是否会到期还款越困难,即交易费用越高时,贷方就会要求更多金额或者拒绝放贷。笔者认为,借方使贷方确定自己会还款的难易程度,即是小额信贷交易中的信用。
  因此,从经济角度看,信用是与经济利益紧密联系的资产,但这资产的产权绝非仅被个人拥有,农户所处小组、村、镇、县的其他农户和各级干部,以及当地的信用环境,都对信用资产的价值产生影响。信用产权并非个人独有,还有一部分处于公共领域,因此本文将信用边界定义为信用产权归属。思茅区农信社重塑信用边界的结果,降低交易费用,从而使更多农户在更少代价下享受信贷服务。
  
  农信社业务迅速增长和支农力度加大
  思茅区农信社作为云南省联社下的一级法人,设有9个部门,7个经营社,16个对外营业网点,机构网点遍布全区各乡(镇)。其农信小额信贷产品有两类: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前者授信最高可达10万,最高可达20万,利率制订方式按人民银行规定。云南省农信社推出的“金碧惠农卡”是农户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的载体,信用等级为“较好”(含)以上的农户均可贷款,“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同时,该卡也具备借记卡的基本功能,获得授信的农户可以直接到ATM机取出贷款、自助还款,非常方便。
  农信社农户贷款业务的高速增长
  云南省自2001年开始在全省农村信用社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农村信用村(镇)。此前农信社一直有农户借款难,农户借款必须给信贷员送礼等现象,而经过十年的体制改革和财政的支持,贷款难现象基本消除,农信社在农户小额信贷上的业务量也迅速增长(见图1)。
  农信社贷款支农力度加大
  改革后的农信社的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改变了以前从农村吸储,用于城市的格局,涉农贷款中对农村投入占了很大比例。截至2010年底,农信社中涉农贷款占了总贷款余额的73%,支农力度十分明显。此外,思茅区森林资源丰富,思茅区农信社也开发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因此林业占涉农贷款比重也较大,为9.95%(见图2)。
  农信社降低风险、控制风险取得重大成就
  农信社能如此迅速转变为金融支农主力军,并实现放贷量高速增长,严格控制其回收率和不良贷款率是必要保证。2003年起,农信社正常贷款到期收回率均在95%以上,2008年以后达98%以上,可以说贷户基本全部能保证按期还款。另外,农信社通过积极回收旧有欠款,不良贷款率也从2001年信用工程开始初期的49.23%降到2010年的1.08%,信用环境和历史拖欠问题均得到很大改变(见图3) 。
  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
  以上成就很大程度要归功思茅区农信社于2001开始的信用工程建设,极大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十年间,农户小额信贷余额增长迅速,从62万元扩大到2010年的7930万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也从272万元扩大到1205万元。农户联保贷款增长稍慢,原因是它主要用于增加贷款上限,无其他配套服务,且存在林权抵押、建房贷款、政府项目贷款等相同额度的替代产品(见图4)。
  要理解农信社在小额信贷业务方面取得的突破,还应该考察农信社信用工程的具体制度安排和制度进展情况。
  
  农信社推进信用工程重塑信用边界的过程
  信用工程的启动
  2001年开始,思茅区农信社新的领导班子上台,调整经营思路,重新明确了农信社“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提出在全辖区内创建信用工程的设想,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辖区内展开声势浩大的信用工程建设,专门设立了信用工程领导小组,并创造性地引入村委会干部和村民信用代表,与基层农信社主任、信贷员共同组成农户信用等级和贷款授信评定小组。通过全面开展农户基本情况调查,逐户建立经济档案,并以经济档案为基础,在充分听取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干部意见的基础上,核定农户信用贷款的授信额度,核发贷款证。
  信用村(镇)的建设步骤
  思茅区农信社构筑农村信用体系,畅通农民贷款渠道,对农村信用村(镇)建设按照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建立信用农户体系。农户信用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具体标准由各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根据当地实际确定。二是建立农村信用村(组)体系。信用村(组)是信用农户信用评定层次效果的提升。信用村(组)一般应具备的条件包括:无拖欠贷款农户占村(组)的贷款农户总数的80%以上;村(组)干部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工作,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陈欠贷款等。三是建立农村信用乡(镇)体系。农村信用乡(镇)是创建农村信用体系的关键环境,也是创建农村信用体系的更高层次,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乡(镇)范围内信用村占总村数的50%以上;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在20%以下;基本没有逃、废农村信用社贷款现象;乡(镇)领导支持农村信用社工作,帮助农村信用社拓展业务,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稳步发展。
  信用村(镇)评定标准和现状
  虽然建立信用单位要求较高,对各个指标均有明确规定(见表1),但截至2010年底,农信社思茅区辖内已创建2个“贷款信用乡”,25个“贷款信用村”,237个“贷款信用组”。据笔者了解,村里的信用环境已经得到很大改善,高利贷近几年越来越少,几乎绝迹,信用村镇的干部也把建立信用体系当作自己的政治任务重视起来。
  另外,为表彰先进,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社在每个镇评出一个优秀信用村、两个优秀信用组、五名优秀信用代表、多名符合要求的信用户,评优秀对还款率、覆盖面等指标均明确规定、要求极高(见表2)。被评为信用户的农户,可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被评定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组的,对该乡(镇)、村(组)的农户的贷款限额放宽20%至50%,并得到最大信贷扶持。
  
  信用工程制度对农村信用边界的重塑方式
  在小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