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工作要为建设“强市名城”服务

2011-12-31杨敏

档案天地 2011年12期

  新的时代和新的形势,始终要赋予人们新的使命和责任。面对新的形势和机遇,市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把张家口建设成为“强市名城”,并以此作为“十二五”发展规划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市档案局作为市委的职能部门,更好地为建设“强市名城”服务是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提出以建立“三个体系”(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为根本,以推进“三大工程”(档案馆新馆建设、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资源建设)为依托,以强化“三个能力”(服务科学发展能力、服务和谐社会能力、服务党的建设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资政惠民”作用,为张家口打造“强市名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推进档案馆新馆建设,为“强市名城”建设营造文化内涵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驶上了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快车道,雄厚的实力基础为建设“强市名城”绘就了一幅崭新的蓝图。但是市国家档案馆作为我市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在馆库面积、基础设施、安全保管、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由于库房面积紧缺,自1993年地市合并近20年市直党政机关的档案应该接收进馆而无法进馆,明显与《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要求相背离;由于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和短缺,严重影响了馆藏档案的开发利用和对外服务功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委中心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利用需求。
  目前市档案馆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强市名城”建设中的“短板”,不仅制约了我们“服务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党的建设能力”的有效发挥,也与发掘张家口历史文化底蕴、繁荣名城文化的新形势极不适应。形势的发展,现实的需要,建设一个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张家口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档案馆势在必行,这也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
  从营造城市文化内涵出发,市国家档案馆新馆建设应列入全市城市建设及文化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把新馆建成与“强市名城”建设相匹配的具有文化内涵、现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如此必将进一步提升张家口的城市文化内涵,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资政惠民”的作用。
  
  二、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为“强市名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大量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涌现已经对传统档案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档案载体和管理手段都面临着更新换代。档案部门必须着眼于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积极拓宽档案工作领域,大胆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档案数字化建设道路,实现历史档案与未来档案的有机链接。
  “强市名城”的建设离不开信息资源,而档案则是最真实、第一手的信息。目前市档案馆以保存纸质档案为主,还未能实现全文数字化,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档案馆还有较大的差距,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步伐。档案数字化建设,就是以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管理开发利用和共享为目标,研究和处理信息化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采用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电子文件在线归档、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和资源共享。当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点,是把各种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的档案,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转换为数字信息并利用“张家口档案信息网”和“张家口政务网”向社会展示出来,做大做强馆藏档案这一巨大的信息平台,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贡献率,为建设“强市名城”服务。
  
  三、推进档案资源建设,为“强市名城”建设保存历史原貌
  
  把张家口建设成为“强市名城”,是市委审时度势,科学判断作出的重大决策,必将对张家口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档案工作为“强市名城”建设服务,就是要把反映“强市名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档案接收进馆,使真实反映这一重大决策的出台以及决策的落实情况完整地保存下来。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档案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是推进档案资源建设。档案资源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资政惠民”这个主题。“资政惠民”体现了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和档案部门的基本职责,是我们做好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为“强市名城”建设收集、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是档案部门的历史责任,是档案工作“资政惠民”的最重要体现。
  为“强市名城”建设服务,是新时代赋予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档案部门只有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把握大势、应运而为,更加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担当市委和市政府的可靠助手,承担惠及民生的重要责任,才能在服务大局中找准位置,才能实现自身的突破与发展,才能使我市的档案事业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