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驳马英九在“双十节”讲话中的误论

2011-12-31思鸣

澳门月刊 2011年11期


  台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於2011年10月10日在台北舉行的“國慶”盛典上發表題為《百年奮鬥 民主台灣》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表達了執政的國民黨主流派的主要政見。平心而論,馬英九的此番講話用心良苦,確實不無可取之處。例如,他強調“辛亥雙十是海峽兩岸共同的記憶與資產”,“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他承認“兩岸和平是台灣繁榮發展的必要條件”,“大陸已經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順差來源與投資地區”,“大陸也是驅動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他希望“雙方在正視現實的基礎上,求同存異,互助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和平關係”等等。一切具有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自尊心的中華兒女,對於馬英九講話中表達出的誠意都會給予充分的肯定。
  然而,我們不得不遺憾地指出,馬英九先生在此番講話中也流露出不少模糊認識與錯誤觀點。為了推動海峽兩岸和平合作態勢的健康發展與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必要予以駁斥,以正視聽。
  首先需要糾正馬先生的一個概念錯誤或者行文中的疏忽:須知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國並不在同一天。《講話》第一段中敘述:“一百年前的今天(注:指1911年10月10日),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發動震驚世界的武昌起義,一舉推翻滿清政府與千年帝制,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以“延續了中華文化的命脈”而自豪的馬先生一定不會忘記漢語語法的基本規則。上述被引用的是一個完整句子,句首的時間狀語要“管住”整個句子。按照馬先生的表述形式,不瞭解那段歷史的人讀了這個句子以後,會產生推翻千年帝制和創立中華民國都是在1911年10月10日那一天“一舉”完成的錯誤概念。如果只是行文疏忽問題還不大,只要予以糾正即可;倘若是企圖誤導聽眾和讀者接受“發動辛亥革命與建立中華民國發生在同一天、其實是一回事”的觀點,那就有偷換概念的嫌疑,不僅不符合邏輯學規則,而且關係到政治品質,需要提請即將迎接又一次大選考驗的馬先生注意了。
  本文擬針對馬英九在《講話》中暴露的五種錯誤論調,逐一予以駁斥。
  錯誤論點之一:呈現歷史原貌論。
  馬英九在《講話》中強調:“紀念辛亥雙十,也不能割裂歷史,而必須呈現歷史原貌,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六十多年來中華民國在台灣蓬勃發展,在世界發光發熱”。言下之意,只有台灣才繼承了辛亥革命的正果,尚存於台灣的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的歷史原貌且在世界具有合法地位。
  這裡有兩個致命弱點。一是目前存在於台灣的中華民國其實早已不是“歷史原貌”。想當年,孫中山先生及其戰友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創建以革命黨人為主導的中華民國,此後歷經袁世凱恢復帝制和張勳復辟,原始的中華民國已經兩度夭折。而在較長時間內存在的北洋政府顯然使“中華‘民’國”蛻變為“中華‘軍(閥)’國”。1927年4月,雖說蔣介石仍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但那是在他發動“四一二”政變,篡改了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政綱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方針之後,當初“中華民國”的原貌亦已面目全非。至於“偏安”台灣以後,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也歷經李登輝、陳水扁兩度偷樑換柱、釜底抽薪,歷史原貌更是蕩然無存。在歷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條件下,仍侈談什麽“歷史原貌”,只能反映出馬英九先生內心的空虛了。
  二是當今“中華民國”的合法地位有待質疑。我們並不否認台灣仍在“中華民國”管治下的事實,但這只是一種現象,並不具有合法性zv8Rape4OcuFvBg1Foxm0GpxI/4eB/mlxxhdTIuF3e4=。是勤勞智慧的台灣人民創造了出色的經濟成就,在世界發光發熱;然而,“中華民國”卻不具備在193個主權國家組成的聯合國中佔據一席合法席位的資格,而全世界承認其存在的也僅有23個小國家。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