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虹式”扩张

2011-12-31孙瑜

英才 2011年7期


  一家有着27年历史,45家分店,年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大型连锁百货企业,总部至今依然在租来的写字楼里办公。这似乎有点不可想象,但这却正是天虹一直以来依靠“轻资产”快速扩张的一个佐证。
  2010年6月1日,天虹商场敲响深交所中小板宝钟之后,便凭借充沛的资金,开始驶入跑马圈地的快行线。然而在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却是其在扩张方式上的特殊商业逻辑。
  2011年,天虹商场依然保持着开店的速度,分别于5月和6月连续发布两则公告,一则是进驻北京新奥购物中心,抢占亚奥核心商圈;另一则是在南昌市红谷滩投资优质地皮,购置物业开新店。
  但是,天虹商场的区域性渗透,与多数大型购物中心激进式的圈地又并不相同。在有的投资人看来,即便是上市之后每年按照10个店面的速度扩张,也是相对缓慢的,而且由于扩张模式的轻资产化,从历次投资手笔看,也并不惊人。
  如何把握扩张速度和质量,如何保持节奏感,恐怕对天虹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天虹商场总经理赖伟宣看来,未来天虹的扩张模式虽然要保持一贯的轻资产扩张速度,但同时为了着眼长远,也要适当地增加自有物业的比重,就像天虹也要盖自己的总部大楼一样,天虹需要有一些永久持有的优质资产。
  
  资产“轻+重”
  “十多年来,对于规模和效益,我们把握两个参照系指标,一看内部所能拥有的资源,可以支撑多快的发展速度,二看与行业标杆、竞争对手的速度之间的关系”,赖伟宣对《英才》记者坦言,一路走下来,可能因为内在资源限制错失了一些快速发展的机会,但是,整体速度并不慢。
  值得注意的是,天虹商场是国有控股的中外合资连锁百货企业,其控股股东是中国航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系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下属子公司。尽管,央企大股东资本雄厚,但是,天虹商场从初创期开始,并没有选择以买地、圈地、收购、快速建店的方式来拓展,而是保持了母公司一贯的稳健作风。
  “用银行贷款去建店,变成一种固定投资,经营上出一点问题,资金链就可能会断裂,很多同行因此死掉”,于是,在起步之初,面对资本金小、给股东分红等压力下,赖伟宣称,天虹商场要想快速发展,只有走一条“轻资产”之路。
  “轻资产”,是一种以租赁店铺、写字楼的形式来经营百货公司,保证了高速的资产周转率、投资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只是,借此渡过早期的资本压力之后,“轻资产”不可逾越的风险又开始显露。15—20年租赁期满后,当年廉价的商圈变成了旺铺,业主或者要求大幅涨价,或者干脆自行经营。如此一来,百货公司就像是“做嫁衣裳”一般陷入尴尬。
  显然,步入“中年期”的天虹商场,遇到了类似困扰。
  于是,上市之后的几宗交易开始与新增自有物业门店有关。比如,2011年6月1日,公司下属子公司深圳市天虹置业有限公司与南昌联发置业有限公司签订《商品房买卖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