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犹太电王
2011-12-31罗声
英才 2011年7期
在《福布斯》2011香港富豪榜上,米高·嘉道理是香港前十大富豪中唯一的非华人士,身家为61亿美元。
由于一贯的低调作风,这位有“香港电王”之称的英籍犹太企业家并不经常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不过,只要欣赏过美丽的香港夜景、听说过香港半岛酒店,那么你对支撑这些体系运转的嘉道理家族应该会有些许敬畏。
米高·嘉道理是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目前担任中电控股(0002. H K)及香港上海大酒店(0045.HK)主席之职。
百年来,在香港,以维多利亚港为界,传统“富人区”——港岛的电力由李嘉诚旗下的电能实业提供;而相对偏僻落后的九龙和新界则是中电的地盘。香港政坛元老钟士元曾这样评价中电:“香港经济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全靠几十年来从未断电,而那些小工厂无论地点怎样偏僻,都照样有光明。”
事实上,除了电力和酒店,今天的嘉道理家族在纺织、地产、银行、橡胶、地毯、仓储、海底隧道、修船、电脑等多个行业都有涉足,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家族企业集团之一。
犹太冒险家的眼光
嘉道理家族的祖先来自伊拉克巴格达地区,是当地知名的商业世家。1880年,埃利·嘉道理、伊里·嘉道理两兄弟跟随父亲来到上海,投奔远房亲戚沙宣。当时,沙宣已经是上海的犹太首富,他开办的沙宣洋行在上海滩非常有名。
埃利得到的工作是随船押货。在开头的几年里,他跑遍了上海、天津、芜湖、宁波等通商口岸城市。后来,埃利离开沙宣洋行,独自来到香港发展。
在香港,埃利·嘉道理的第一桶金来自股票经纪。靠着从一位犹太朋友那里借来的500港元,埃利开办了香港第一家股票经纪行。除了做委托买卖股票的生意外,埃利还给客户做投资顾问。凭着犹太人特有的商业天赋,生意逐渐风生水起。
1890年,港灯公司(电能实业的前身)开始为香港居民提供电力。由于当时的电价十分昂贵,一向节俭的埃利不舍得在自家装电灯。不过,电的神奇让他惊叹和着迷,从那时起,他就梦想着开办一家自己的电厂。
十多年后,埃利终于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1908年,香港中华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决定转让一部分股票。由于中电的创始人罗伯特·西温是埃利的好友,因此,埃利得以用很优惠的价格获得了这部分股票。
中电比港灯晚成立11年,诞生伊始,就与港灯分界而治,只负责九龙和新界地区的电力供应。但当时九龙城区很小,新界基本还是荒山野地,因此中电的盈利状况并不是很理想。不过,埃利·嘉道理相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电力一定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行业。此后几年,埃利不断增加对中电的投资,最终于1918年获得了公司的控股权。
除了中电,香港上海大酒店是嘉道理家族的另一项支柱产业。1921年,埃利买下九龙尖沙咀的一块地,决定建设一座远东地区最好的酒店。很多人认为这个主意很荒唐,因为当时的九龙还相当荒凉,但事实再一次证明了这位犹太冒险家的眼光。
1928年,当总建筑费用高达40万美元的香港尖沙咀半岛酒店落成时,一时间冠盖云集,盛况空前。目前,除了尖沙咀半岛酒店外,香港上海大酒店集团旗下还有知名的纽约半岛酒店、比利华山半岛酒店、北京王府半岛酒店、马尼拉半岛酒店等。
战后辉煌
到二战爆发前,中电公司已成为香港数一数二的大企业、香港上海大酒店的业务更是蓬勃发展,甚至在中国内地也有了不少属于嘉道理家族的产业。遗憾的是,二战给家族事业带来了严重打击。
1941年,香港沦陷前夕,为免电力设施落入日本人之手,嘉道理家族不得不亲手炸毁中电公司的发电厂;半岛酒店被日军征用;内地的很多生意也被日本人没收了。一度,嘉道理一家被关进集中营,埃利·嘉道理则于1944年去世。
由于埃利终生未娶,战后,家族事业由其兄弟伊里·嘉道理的两个儿子——罗兰士和贺理士继承。贺理士对农业的兴趣多过生意,因此,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罗兰士·嘉道理承担起了开拓家族事业的重任。
罗兰士出生于1899年,在上海和英国读书,19岁时返港加入中电公司董事会。二战后,在他的主持下,中电迅速重建,半岛酒店也装修一新,业务不断发展。
1964年,中电与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属下的东方能量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半岛电力有限公司”,其中中电占四成股权,并负责销售。此后,半岛电力公司先后投资兴建了青衣岛、新鹤园等发电厂,在香港电力市场所占的份额逐渐扩大。
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电的销电量已占全港耗电量的七成多。上世纪80年代,中电又找来一家实力雄厚的美国合作伙伴,投资200亿港元兴建了青山发电厂。几次大手笔的投资之后,中电的业务发展迅速,资产成倍增长。
在投资电厂的同时,罗兰士还不断扩大家族事业的领域。从地毯厂到纺织业、从房地产到金融……在他的权杖下,嘉道理家族的事业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不但具有犹太人独特的商业天赋,罗兰士·嘉道理在政治上也颇有见地。1975年,罗兰士访问内地,主动提出向广东省供电的建议。10年后,中电旗下的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与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决定合资成立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兴建耗资达40亿美元的大亚湾核电厂项目,其中中电占四分之一股权。
这一项目在当时极具争议,但此后的事实证明,这笔生意成为嘉道理家族历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现代派”继承人
1993年8月,94岁的罗兰士去世。此前一天,他还在与中电高层开会。事实上,从19岁加入中电直到逝世,75年间,罗兰士几乎每天都从早上8点半工作到晚上6点,即便是周日,他的娱乐节目也是在午饭后巡视电厂。
除了勤奋,罗兰士还很节俭,袜子破了补过再穿、家里的电灯只开需要的几盏、不允许厨师买昂贵的石斑鱼、出差时经常坐经济舱……但他唯一的儿子米高·嘉道理却是非头等舱不坐的。
与作风老派的父亲相比,从小接受贵族化教育的米高是个十足的“现代派富豪”,他的西服一定要去伦敦高级服装店订做,热爱跑车、古董车和直升机。坊间对于他最著名的传闻是:为了其位于深水湾68号的豪宅视线不受阻,米高花了4.3亿先后买下相邻的深水湾70号及72号。
不过,这并不表示米高是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事实上,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生意,11岁就开始列席董事会,听董事们讨论问题。在接手香港上海大酒店和中电公司后,米高表现出了极高的商业才能。
他曾两次击退对手对香港上海大酒店的敌意收购——分别来自有“股市狙击手”之称的港商刘銮鸿和罗旭瑞;在电力方面,米高也投入很大精力,将业务拓展至印度等市场,摆脱以香港为单一市场的局限,并着力发展风电、天然气等不同种类能源,令中电能有更加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米高能讲一口流利的广东话,他曾对媒体开玩笑说:“西方有句老话:‘第一代人创业,第二代巩固,传到第三代,则负责把生意败掉!’我正是第三代,希望这句话不会真的在我身上应验。”
享受了40多年单身贵族的生活,直到年过半百米高才老年得子。如今,他的独子菲利普·嘉道理虽然只有20岁,但也像当年的小米高一样,喜欢跟在父亲身边,“在父亲身上,我总能学习到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