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物高效课堂问题设计的认识
2011-12-31王财
考试周刊 2011年74期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生物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是每一个生物老师在新课改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而通过提问,设计合理的与教材紧密联系的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有思维活动才能培养思维能力,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注重问题的设计策略,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努力做到“以问导学,以问促思”,使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探究中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一、以诗词引入课堂来创设问题情境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以其绚丽的色彩、醉人的芬芳、美妙的意境,一直为世人所瞩目。通过一些诗词引入新课,进而创设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益处,因为学生对许多古代诗词非常感兴趣,从咿呀学语开始,父母往往教孩子背诵古诗文,所以他们对古诗文非常熟悉,借用古诗词来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然后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来设计问题,这种情境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是表象,而且有思想有感情,可以感同身受。它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经过独立思考,再通过学习,从而全面获取知识。例如:我在教学《动物行为》一节内容时,借用这样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些诗句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那你们知道黄鹂唱歌的原因吗?原来是雄黄鹂在向雌黄鹂表示爱意;白鹭上青天属于鸟类的迁徙行为。孔雀南飞的目的是什么呢?原来它们为了适应寒冷环境,以便于繁殖后代,到南方去越冬。在讲述《多种多样生态系统》时,我是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首词来设计问yzYEzjlxW0Dxy4GYVT+meOsqrdACrlFJa1CrnS9ikt0=题的,在这首词中,(1)提到了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水稻和青蛙是生物,阳光和土壤等是非生物)(2)试着说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只有生物部分能构成生态系统吗?(不能)(4)稻花香田里还有没有词中未提到的生物,它们是什么?(我们看不到的细菌等微生物)。
上述情境很快让学生思维打开了,这样就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生态系统包括哪些部分?”这样苍白无力的提问,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设计有效的问题可以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的一个好奇的境界中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大提高。
二、把握提问时间,代替随意性
选择合适的提问时间,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围绕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打通思维之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内容时,我给同学们讲述了发生在过去的一则故事:在北方的冬天,人们喜欢把白菜收藏于地窖中以防被冻坏。一天早上,有一人进入地窖中取白菜,但过了很久未回,后来发现人已死于地窖中,那么杀害死者的凶手是谁呢?请你们当一次法官务必抓到凶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然产生各种猜测:有的说是死于心脏病,但死者生前很健康,有的说是被他人杀害的,但查无实据。正当学生一筹莫展时,我从旁点拨:想一想,是不是与那些白菜有关呢?它们是生物有生命的,也要呼吸,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人在缺氧情况下会窒息死亡。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杀害死者的凶手是白菜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联系生活实际,有些人喜欢把娇艳欲滴的花卉放于卧室,看似令人赏心悦目,但第二天早上感到头晕目眩,四肢无力,你们能解释下原因吗?那么,植物真的能进行呼吸吗?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这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用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
三、提问有价值的问题,选择恰当的课堂互动形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当感性输入和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最大化。一个全新的经验,由于它和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毫无意义时,也是不被感兴趣和不被同化的。实践证明有效的问题能催生互动,当然,要提问在要点上,便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强化课堂效果,特别在新课改过程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有时学生会过于亢奋、激动。这时教师要加以及时引导,让学生冷静思考,去伪存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慧。例如,在教学《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后,学生已经对血液循环路线掌握了。为了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某人手臂受伤感染,医生给打点滴消炎,那么药物怎样才能到达受伤部位呢?要经过哪些循环途径?”问题一推出,学生们马上开始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是经体循环,有的说是经肺循环,有的说是先经体循环再经肺循环,最后再经体循环。那么到底谁的说法对呢?这时我通过模拟实验方法来探究,在血液循环路线图上,用红色粉笔头代表医生打点滴的药物,按血循环路线缓慢移动。学生们仔细观察看这个红粉笔头药物到达手臂受伤部位,途经了体循环,肺循环,又经过体循环。接着引导同学们思考:“如果一个人患了肺炎,肌肉注射青霉素来治疗的话,青霉素到达肺部要经过哪些循环途径呢?”这时学生积极思考,同学间相互讨论,最后都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环环相扣,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都投入到思维活动中去,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解决问题后所带来的喜悦,在愉快的心情中学到知识。
总之,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精心设计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它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优化课堂问题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生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