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政治课堂举例的有效性
2011-12-31渠敬秋
考试周刊 2011年74期
摘 要: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例证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所处生活的时政背景,引领学生进入某种情景,参与体验,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求。课堂例证也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感染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情景性 生活性 时事性 信息化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要求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即把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寓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中,把学生已有的或能够感知的生活经验作为学科观点的支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展示的素材,即引导教学的例证,不能抛开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能远离与学生知识紧密联系的时政背景。只有如此,才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形成健康和谐互动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师生与教学环境的关系,从而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基于上述观点,结合教学实践,我就课堂举例的有效性谈谈看法。
一、情景性
情景性,是课堂例证遵循的基本要求之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效地引导课堂教学的例证应有创设情境的功能。它的出现能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情境,唤醒并激发参与的欲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觉身临其境。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体验中情感得到丰富,人格得到健全。
我在引领学生学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观点时,首先展示了2011年8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婚前个人财产归个人所有、不因婚姻关系存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的司法解释情境。然后我又向学生展示了这之前的司法解释——婚姻关系存续八年后婚前个人财产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境。材料展示一结束,学生便陷入了思考,继而展开了为什么变化,变化会导致哪些影响的讨论。通过讨论,认识到:社会环境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也要改变。人的思维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问题、新变化、新存在;更有的同学提出以后恋爱、结婚不能要求对方有房有车等观点。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不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和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真正达到了三维目标的统一。
二、生活性
生活性,是思政课教学举例遵循的又一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中“实际”,既包括社会变化发展的实际,又包括联系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所举例证,必须能让学生联系到自身实际,在思考自身、思考人生的过程中关注社会和世界,能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或可感知的生活氛围感受和体验某种情景,提高认识,孕育情感。
我在引领学生学习“多变的价格”这一知识点时,针对猪肉价格的连续上涨,让学生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由于这一事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言,参与的热情较高。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的剖析,学生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大大压缩了理论与实际的空间距离,真正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把社会大课堂中的具体生活引进学生学习的小课堂,实质上就是坚持了新课改所倡导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
三、时事性
时事性,是思政课课堂举例遵循的再一要求。教师用热点问题施教,让课堂教学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弹奏着时代的音符,是思想政治课的特定要求和特有形式。学生不喜欢听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更关心国家、社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如果针对这些思想热点问题施教,就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所展示的素材中,关注社会现实,既是中学政治课教学时代性特征的要求,又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体现。
在引领学生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一观点时,我讲述了最近广东佛山2岁女孩悦悦两次被车碾压,18路人却无人出手相救的悲剧,引领学生针对这一残酷的“看客”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见仁见智,在观点的碰撞中,逐步理解了精神空虚、道德堕落有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必须进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把学生置身于社会现实中,就是把学生视为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空洞理论灌输的道具,真正实现了教育本身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化
信息技术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例证中应经常使用的手段。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把图形、音像、动漫等融为一体,化抽象为具体,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我在引领学生学习“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知识点时,通过多媒体一面放映7·23温州高铁事故的惨状,一面播放歌曲《回家》的音频,同时用字幕显示出初步调查出的原因及部分微博观点。在强烈的对比中,在心灵的震颤中,学生深深感知到:公司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多种感官可感知的感性材料,入情入景,让学生在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动态生成中,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教学思想由过去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转变为“贵在得法、创造特色”。尽管在课堂举例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如案例的经典性、长效热点的持续性等。但我想,在思政课的课堂举例上,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那些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案例和教学手段。在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同时,显示出特有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陈凯.我怎样做教师.
[2]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